文章索引 |
---|
唐 顏真卿《祭侄稿》(778年), 天下第二行書 |
祭侄稿全文 |
三-- 歷代集評 |
所有頁面 |
《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于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
唐天寶十四年(775年),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祭侄稿》作為一篇祭文,整幅卷面並不清爽、乾淨,筆跡急促、匆忙,塗抹、刪補時時可見。縱觀全篇,悲憤慷慨之氣浮於紙端,開始的感情尚為平靜,字體大小勻稱,濃纖有致,寫至“賊臣不救,孤城圍逼”時,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憤激,如火山迸發、狂濤傾瀉,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用墨或燥或潤,筆鋒有藏有露,至“嗚呼哀哉”,節奏達到了高潮,隨情揮灑,任筆塗抹,蒼涼悲壯,躍然紙上。
《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不計工拙,無拘無束,縱筆豪放,一氣呵成,血淚與筆墨交融,激情共浩氣噴薄。《祭侄稿》是顏真聊最精彩的行書,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元陳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若天造,豈非當時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工耶?”
《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乾元元年(西元758年)。麻紙本,行書 縱28.2釐米 橫75.5釐米,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於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稿全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開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脅再塗去)。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河東近塗去)。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塗去二字不辨)。卜(再塗去一字不可辨)。爾幽宅。(撫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
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複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嫺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沖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仿佛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
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集評:
《廣川書跋》 宋 董逌
峻拔一角,潛虛半股,此于書法其體裁當如此矣。至於分若抵背,含如並目,以側映斜,以科附曲,然後成書,而有人于此蓋盡之也。魯公於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望之知為盛德君子。嘗問懷素折釵股何如屋漏水,曰老賊盡之矣。前人於其隱處亦自矜持,不以告人,其造微者,然後得之。此二體又在八法六體之處,乃知書一枝,而其法之重至此。公祭兄子文殆兼存此體者也。
《跋》 宋 陳深
公字畫雄秀,奄有魏晉而自成一家。前輩雲,書法至此極矣。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若篆籀,或若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于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蘇文忠謂:“見公與定襄五書草數紙,比公他書尤為奇特。”信夫。如公忠賢,使不善書,千載而下,世固愛重,況超逸若是,尤以寶之。
《跋》 元 張晏
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於此也。觀於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前宋名重當時。
《跋》 元 鮮於樞
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餘家法書第一。
《跋》 元 陳繹曾
前十二行甚遒婉,行末“循爾既事”字右轉,至“言”字左轉,而上複侵“恐”字,“有”旁繞“我”字,左出至行端,若有裂文,適與褙紙縫合。自“爾既至澤”逾五行,殊鬱怒,真屋漏跡矣,自“移牧”乃改。“吾承”至“尚饗”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然,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槁》哀樂雖異,其致一也。“承”字掠策啄碟之間,“嗟”字左足上搶處隱然見轉折勢,“摧”字如泰山壓底柱鄣,末“哉”字如輕雲之捲日,“饗”字蹙衄如驚龍之入蟄,籲,神矣。
《跋》 明 文徵明
元章獨稱《座位帖》,蓋嘗屢見,而《祭侄》則聞而未睹,今《寶章錄》可考,宜其並稱《座位》而不及此也。世論顏書惟取其楷法遒勁,而米氏獨稱其行草,為劇致。山谷亦雲,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回視歐、虞、禇、薛輩,皆為法度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而卒與之合哉。蓋亦取其行書之妙也。況此二帖皆一時槁草,未嘗用意,故天真爛漫出於尋常畦徑之外。米氏所謂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者也。
《書法雅言》 明 項穆
行草如《爭座》、《祭侄帖》,又舒和遒勁,豐麗超動,上擬逸少,下追伯施。
《跋》 清 王頊齡
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黑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吳德旋
慎伯謂平原《祭侄稿》更勝《座位帖》,論亦有理,《座位帖》尚帶矜怒之氣,《祭侄稿》有柔思焉,藏憤激於悲痛之中,所謂言哀已歎者也。
《祭侄文稿》小評 今人 郭子緒
書法創作,抒情是第一難事。《祭侄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都開歷史之先河,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出大膽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和無以倫比的藝術家的魄力和胸懷。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強烈地震撼了每個觀賞者的心,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以情感人,是人人通曉的藝術訣竅,書法創作尤以情真思深為極致,撼動讀者心靈的妙筆必系於真情,神高韻遠的境界必成于深思。所謂藝術價值的創造,即是指在一般形式中包含了普通結構所無法包含的獨立存在。它既是物質的存在,又是人格的存在。體現在書法創作中,往往是其它東西所不能替代的一次性獲得。《祭侄稿》正是這樣的作品。它是特殊感情支配下的唯一形式存在。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真摯的感情和激越的情緒,它好像劃破夜空的一道閃電,一閃即逝,不可複得。
人世間事,唯有真情能感人,文藝更是如此。羅馬時代郞加納斯在他的古典文藝理論名著《論崇高》中提出崇高風格的五個來源時也曾強調了這一點,他說:“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莊嚴偉大的思想,第二就是強烈而激動的情感。”並說:“激情對創作和風格的重大作用,足以使整個結構堂皇卓越。”
書法創作,正是以情感主運筆墨,一切基於心性的驅使,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蘊是融情入書的結果,“情不真則物不能依而變,情不深則物不能引之起”(劉永濟《詞論》)。唯至情、至才、極思,“情方得以暢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觸物類情而發於不自覺者,更能創造出生動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系於深情,筆雖簡而意工,貌或醜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決定於作品中所蘊涵的情感力度。
《祭侄稿》是由真摯感情澆灌出來的傑作,是心靈的奏鳴曲,是哀極憤極的心聲,是血和淚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狀態下的無意識的表現手法使作品產生出無比優美的藝術效果。“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不是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憤,他不是在搞藝術創作,而是深情地自言自語地傾吐,話說完了,作品也寫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他自己永遠也不可能重複的傑作就這樣產生出來。這正是創作成功的秘訣,也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在這非常的一瞬間產生創變突破的實例。
其線的質性遒勁而舒和,與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無間,此尤為難能可貴。在書法技巧中這是最難的技巧。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為遒勁,且和潤。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元代鮮於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天下第一行書”已被王羲之《蘭亭序》率先佔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實,《祭侄稿》當為天下第一行書。《祭侄稿》是無法之法,直抒胸臆,無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範,而《蘭亭序》雖也無上高美,但畢竟是人工美多於天然美。
<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 2009-01-15 - 丁仕美行書書法扇面《梅蘭竹菊》
- 2009-01-13 - 丁仕美 大篆書法中堂《西江月》
- 2009-01-11 - 丁仕美榜書書法 《永》
- 2009-01-08 - 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1082年), 天下第三行書
- 2009-01-07 - 丁仕美行草書法團扇“古井詩“
- 2009-01-04 - 明董其昌《項墨林墓誌銘卷》(1635年), 行書
- 2009-01-03 - 丁仕美行楷書法橫幅《無為》
- 2008-12-25 - 元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1302-1306年), 楷書
- 2008-12-23 - 丁仕美大篆書法橫幅《和諧》
- 2008-12-20 - 北宋 米芾《蜀素帖》(1088年), 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