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
---|
丁仕美行楷書法橫幅《無為》 |
薛冰”論無為- 老子思想淺談“ |
所有頁面 |
薛冰,”論無為——老子思想淺談“
“無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來評價不一,有謂之睿智,有謂之無奈,“無為”確為何解,準確的內涵是什麼,今懷忐忑竊淺談小論。
“無為”一詞在《老子》中共出現了七次,每次的內涵不完全相同,但異曲同工,大道相通。 “無”字在《老子》中有兩解,一作否定副詞,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規律,不外施妄為。 《老子》第一章中“無,名天地之始”,可見老子把“無”作為天地的原始和道的本像,下文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無”字在《老子》中有道的原始內涵,所以“無為”的全解應該是依道而為,循自然規律而為,不妄為。
《老子》中第一次出現“無為”是在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無為”第一次出現,開宗明義,無為即是依道而為,絕不是不為,既有“處、行”二字,何以說是不為呢?老子的“無為”主張本質上是有為,是依道而有為。所以說“無為”不是消極的,無奈的,而是從更高思想智慧出發的依道而為。老子的思想本質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則何以西出關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老子》中第二次出現“無為”是在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此句中有兩個“無”字,第一個無字即道和自然規律,第二個無字是否定副詞,即不的意思。此句意為按照道和自然規律而為,則沒有不能治理的(天下大治)。無為的思想體系,是要與自然規律相結合而自我約束,相生相長,循自然規律就是無為。
《老子》中第三次出現“無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無以為”,意為品德高尚的人無所作為,無心去作為, “以”是用的意思,無以為即無所為,沒有企圖。老子第一次提出了“無為無以為”的觀點,闡明了無為是依道而為,沒有人為的企圖,說明了道的客觀性。帝王君臨天下,常施德於民,實際上是使民歌功頌德受其愛戴而已,是利用之求,交易之道,非真德也。只有“無為無以為”才是上德,才是天道,正所謂“天道無為無以為”。 “無為無以為”是老子無為思想體系的又一重要體現。
《老子》中第四次出現“無為”是在第四十三章“君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和空氣都是至柔之物,然偏能穿石運物,化鐵蝕金,這就是“無為之有益”,老子用無為之有益,闡述了柔能克剛,守柔才是常勝之道的道理。
《老子》中第五次出現“無為”是在第四十八章“無為而無不為”, 是老子無為思想體系的又一重要體現。漢·劉安:“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上行無為,則民亦自正,亦各安其業,故無不為也,'無為'者,言其因,'無不為'者,言其果。”老子又一次揭示了“無為”與“無不為”的因果關係,指出了“無不為”的效果正是由於“無為”產生的。
《老子》中第六次出現“無為”是在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無為、好靜、無事、無欲”皆“無為”之本。
《老子》中第七次出現“無為”是在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古人注: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故聖人不妄為,常為於無為;不生事,而常事於無事;不耽味,而常味於無味也。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即此“為無為”之義。
“無為”雖然在《老子》中出現了七次,但“無為”的思想卻縱貫始末,形成了系統豐富的思想體系。幾千年來,無為思想影響豐富著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劉邦平天下而立漢室,治天下就用“無為”思想,輕法刑,薄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從而才醫治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給人民和社會造成的創傷,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文帝、景帝繼續採用高祖之略,歷史上出現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封建社會的繁榮盛世。
由老子“無為”思想產生的崇簡尚樸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審美觀,中國書畫等藝術無不從之。中國書畫講求筆簡意賅,重寫意不寫實,常常計白以黑,無畫處皆成妙境,只有懂得了老子的“無為”思想才能欣賞到中國書畫的妙處。
Dim lights Embed Embed this video on your site
<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 2009-01-11 - 丁仕美榜書書法 《永》
- 2009-01-08 - 宋蘇軾《黃州寒食詩帖》(1082年), 天下第三行書
- 2009-01-07 - 丁仕美行草書法團扇“古井詩“
- 2009-01-06 - 唐 顏真卿《祭侄稿》(778年), 天下第二行書
- 2009-01-04 - 明董其昌《項墨林墓誌銘卷》(1635年), 行書
- 2008-12-25 - 元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1302-1306年), 楷書
- 2008-12-23 - 丁仕美大篆書法橫幅《和諧》
- 2008-12-20 - 北宋 米芾《蜀素帖》(1088年), 行書
- 2008-12-18 - 唐朝顏真卿《顏氏家廟碑》(780年),楷書
- 2008-12-18 - 唐朝懷素《自敘帖》(777年),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