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元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1302-1306年), 楷書 - 趙孟頫書法辨偽--潘深亮

元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1302-1306年), 楷書 - 趙孟頫書法辨偽--潘深亮

文章索引
元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1302-1306年), 楷書
趙孟頫書法辨偽--潘深亮
所有頁面

趙孟頫書法辨偽--潘深亮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歐波亭長、水精宮道人等,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受到朝廷的重視。先任兵部郎中,後為翰林學士承旨,死後封魏國公,諡文敏。他生於宋寶祐二年甲寅(1254年),卒於元至元二年壬戌(1322年),享年六十九歲。他不僅是一位地位顯赫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真、行書著稱於世,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在我國書法史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趙孟頫書法的高深藝術造詣和“榮際五朝,名滿四海”的地位,故作偽之人很多,據明代鄧韍記載:明嘉靖以前,浙東、浙西仿趙孟頫書畫的,共有四百餘家。如何辨認趙孟頫書法的真偽呢?以下四點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一、筆法。

要緊緊抓住趙孟頫書法用筆之法,趙孟頫書法,早年(約四十歲左右)宗法宋高宗趙構,並學習得很刻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 “每得片紙,必書而後棄去”,“一日能寫萬字”。高宗的書法真跡,見於傳世的,有遼寧省博物館藏行草書《洛神賦》捲和故宮博物院藏《後赤壁賦》書卷,二者該為高宗晚年書。從書風講,前者筆法蒼潤,有智永遺風;後者筆法更加蒼勁、秀逸。而趙氏早年的書風,和這種書風很近似。此外,與高宗書相似的,還有天津藝術博物館藏《中興瑞應圖》中題跋和馬和之《毛詩圖》中對題,這些都是高宗書法的風格,趙孟頫早年學的就是這一路。趙孟頫中、晚年書風,宗法王羲之、王獻之,旁及李北海和柳公權等諸家,而以二王的學習最見成效。他學習古法而又不為陳法所拘,能融洽各家之長,後自成一體。他的書法,用筆圓轉遒麗,結構嚴謹,逸致翩翩,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青睞,人稱他的書為趙體。而作偽之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模仿的趙字,只是表面上的形似,而內在的氣質,"神似"是學不到的。因為每一人的人品、氣質及執筆、下筆的方式方法,執筆的高低、豎立、斜側、懸臂、懸肘、懸腕以及下筆輕、重、緩、急等等,寫作者都有不同習慣和方法,作偽者在短期內想完全學會是不大可能的,總有一些破綻可襲。

二、署款。

趙孟頫的署款,很有特點,“趙孟頫”三字,均有不同的寫法。比如“趙”字的偏旁“走”字的最後一筆一捺,一般寫成都是“一波三折”的用筆。 “孟”字的寫法,有早、中、晚的變化,早年的“孟”字是“孟”和上氶下皿的樣子,中晚年的“孟”字,其上部之“子”字沒有一勾。 “頫”字的寫法用篆書,從不用楷書或隸書。他號“水精宮道人”而非“水晶宮道人”,如署“水晶宮道人”者,必偽。趙氏署款均為平頭款,每一行字開頭都整齊劃一,無高出幾字或低下幾字的格式。此外,他署款很講究,作什麼門類的畫或書法,就署什麼款。比如他畫山水畫,多署“趙孟頫”三字(特殊情況除外),畫人馬圖和竹石圖,多署“子昂”二字款,而且均為行書。但這些習慣和特點,鑑定時絕不可硬套,要靈活掌握,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三、印章。

趙孟頫的印章,共有十三、四方,如“趙孟頫”、“天水趙氏”、“松雪齋書畫印”、“趙”、“子京”、“趙氏”、“天水郡圖書印”、“大雅”、“趙氏子昂”、“澄懷觀道”、“趙孟頫印”、“松雪齋”、“水精宮道人”等。趙孟頫鈐印很講究,墨跡前面,一般鈐“趙”字印,下面鈐“大雅”、“松雪齋”印,給人拜壽的書畫作品,一般鈐“子昂”印。清代著名書法家翁方綱說:“趙氏子昂”印,印框上一橫,凹下去為真,如“凹”形,相反為偽。但從傳世作品看,不完全一樣,有出入。如天津藝博藏《洛神賦圖》,此印就未凹下去,而是平的。更準確地講,這裡有個年代的問題。據記載,此印是銅質的,剛刻好的時候,印框上一橫是平的。元大德五年(1301年)才凹下去的。如果說大德五年前就鈐有凹下去的“趙氏子昂”印,這件作品必偽。作於大德四年趙孟頫《洛神賦行楷》卷,作於大德五年陳琳、趙孟頫合繪《溪島圖》中鈐的“趙氏子昂”印,均是平的,無缺損。而作於大德六年《水村圖》中鈐“趙氏子昂”印已經不平了,“凹”下去了。所以說,翁方綱的話,有一半是對的,另一半則未交待清楚。

四、作偽人。

趙孟頫書畫作偽人極多,同時代人作偽者有俞和和盛懋但未見記載的也還大有人在。

俞和,字子中,號紫芸,今浙江杭州人。他生於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卒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七十六歲。 《俞子中墓碣》說他"一紙出,戲用文敏印識之,人莫能真贗。從傳世的俞和書法看,確實很像趙孟頫,但用筆較硬,略欠柔虛和之致,藝術水平也低於趙氏。傳世的俞和偽作有趙孟頫《皇象急就篇冊》卷。
< /p>

關於盛懋趙孟繪畫的問題,見於衛九鼎跋其《江楓秋艇圖》的題記(此處不詳錄)。盛懋子昭,臨安人(今杭州),善畫人物、山水、花鳥,他初學陳琳,後變其法,功力深厚,故畫史稱他的畫“精緻有餘,特過於巧”。盛懋偽趙孟頫的畫,有《龍王禮佛圖》、《高逸圖》《仙莊圖》等。

明、清時作趙孟書畫偽作的人,現在成查清的有詹僖、陳謙、金琮等人。詹僖,又名和,字僖和,又字仲和,號鐵冠道人。四明(今杭州)人。弘治時初為秀才,書學王羲之和趙孟頫,筆法遒勁,名動公卿,他是明代中期偽趙孟頫書畫和吳鎮墨竹的能手。他“常以子昂款落之,識者卒不能辨”。但他筆法輕佻,少變化,欠韻致。他寫的趙字,多用側鋒,而趙孟頫本人,多用中鋒。詹僖偽趙氏書面,觀在查清楚的,有趙孟頫《行書軸》(山西省博物館藏),趙孟頫《行書赤壁賦》(天津文化局文物處藏),趙孟頫《行書詠逸民詩》卷(無錫市博物館藏)。
陳謙,明代人,字士謙,號訥庵逸人,姑蘇(今江蘇蘇州)人。居京師,能楷行書,專仿趙孟頫,華媚可人。時染古紙偽作趙書,粹莫能辨。畫亦學趙,自誇體貼,評者謂學趙畫“達六、七分之妙”。

金琮(1449-1501),明代人,字元玉,自號赤松山農,金陵(今南京)人。少聰穎,好吟詠,善書畫,年十二、三即能大書。初法趙孟頫,晚學張雨。畫梅學揚無咎,他也是作趙孟頫書畫偽的能手。由於金琮的書法很似趙書,故很多金琮的字,即使不是有意作偽,也被後人挖去原款,添上“趙孟頫”三字,以欺騙世人。

由於趙孟頫書法,早晚期變化較大,加之同時代及後人作偽的人又多,給我們對趙氏書畫的鑑定帶來很多困難,鑑定史上,把真跡誤定為偽作,或者把偽作錯定為真蹟的,不乏其例,故宮博物院藏趙孟頫《二體千字文書》就是以真誤偽的例子。此冊紙本,墨筆,縱24.6厘米,橫10.4厘米,為真、草二體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書筆法圓勁而嫩,結體方長、鬆散,紙墨氣習略欠佳,與一般成熟期的趙孟頫代表作不同,但仔細揣摩,仍有趙孟頫書法圓轉道麗的風骨,末頁款“吳興趙孟頫書”,書中鈐有“趙氏子昂”、“松雪齋”二朱方均真,封面有“石雪居士”寫的“趙文敏公真草千字文”的題簽。此外冊中還鈐有“丁白嘉”、“一日幾回看”、“文五郎多壽”“黃府村人”、“桐蔭書屋”等鑑賞印。但書中不見元、明、清內府等皇家收藏印記。考“桐蔭書屋”為清代畫家章坤的室名,他字蘭洲,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畫山水、花卉、人物無一不工。

又“石雪居士”為清代後期著名書畫家徐宗浩的號。徐宗浩(1880-1957)原籍蘇州人,久居北京,擅畫山水、蘭、竹和松樹,又工書、篆刻。至於冊內鈐的另兩印章“丁白嘉”、“文五郎多壽”未見記載,待考。

另紙有徐宗浩題記曰:“此冊未書歲月,觀其筆意,風流韻勝,當為盛年書,結體雅也……。時年三十八歲”,對此書評價甚高。徐氏為晚清書畫家兼收藏家,有一定的鑑賞水平,此應為中肯之評。此冊由於紙、墨氣息較疲,書法風格又與趙孟順晚期的作品有所不同,文內又不避宋諱,比如慎字,加之無元、明、清內府皇家收藏印記等原因,曾一度疑為偽跡,作為趙孟頫書法重要資料藏於庫內待考。

現在看來,用上述幾點否定《趙孟頫二體千文冊》理由並不充分,或者站不住腳。第一紙墨氣息不能作為鑑定書畫的主要依據,主要依據應該是筆法;其二趙孟頫的書風,確有早晚的變化;其三,至於避諱的問題,由於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行文一般不避諱,故不能作為鑑定真偽的依據。為慎重起見,我們又於1981年11月請啟功先生進行鑑定,他說:“此件開始看嫩,如'訓'字,'詠'字,為趙孟頫四十多歲時的味道。” “趙盂頫年輕時學宋高宗(趙構)。此書又有高宗的味道。但字的結體不夠好,比如'也'字。上海博物館也有一件趙孟頫二體千字文冊,與此件一樣。”第二天,他仔細看後又說:“看起來有描的筆法,但不是描,是漏的墨,字不緊密。紙是粉箋紙,當時是一個卷子,後改裝的,紙內還有編號,如二十、二十一、二十四等,上海博物館也有一本類似的冊子。”結論是真而不好。此件又經徐邦達、劉九庵先生鑑定,同意定為真跡。

由於年代久遠,趙孟頫學宋高宗趙構書的早年作品,傳世不多。此書書於四十五歲前,雖比不上趙孟頫晚年書法那樣精湛,但仍不愧為"盛年"之作,難能可貴。根據專家們的意見,此書應提升為國家一級文物,宜子孫永寶。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五, 15 七月 2011 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