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甲骨文書法,臨甲骨卜辭

丁仕美甲骨文書法,臨甲骨卜辭

文章索引
丁仕美甲骨文書法,臨甲骨卜辭
第二頁
所有頁面

丁仕美甲骨文書法,臨甲骨卜辭

丁仕美甲骨文書法,臨甲骨卜辭

《安陽民間收藏甲骨集》六九○

137cm X 53cm

丙戌冬

甲骨文介紹:

甲骨文,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殷代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安陽小屯村一帶,是商王般庚遷殷以後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開始是自然流露,無人注意,1899年王懿榮辨認為商代文字,從事收集。 1903年劉鶚拓印《鐵雲藏龜》。早期的研究者有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等。羅振玉又蒐集實物拓印為《殷虛書契》等,並作考釋。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始於1928年,連續八九年,最大的收穫是1936年夏發掘的第127號坑,得甲骨文1.7萬多片。綜合先後所得加以拼綴挑選,編印為《殷虛文字·甲編》 和《乙編》,共收甲骨13047號。董作賓根據發掘材料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分甲骨文為5期,對文字的文法、字形、書體等的演變有所闡述,其後時有修正。陳夢家在所作《殷虛卜辭綜述》中慎審總結,斷代說遂基本可信。甲骨文考釋方面學者頗多,成績突出的有郭沫若、唐蘭、於省吾等。孫海波採集編印為《甲骨文編》,初版在1934年,1964年修正再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匯集1899年以來80年間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藏以及流傳海外的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具體指導,編印為《甲骨文合集》,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發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鍾少林等5人編著《小屯南地甲骨》,增加了一批重要的資料。

甲骨文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大約有4500個單字,可識者約1/3。它的基本詞彙、基本語法、基本字形結構跟後代漢語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許慎六書來檢查,在字形結構方面指事、象形、形聲、會意皆已齊備;在文義使用上轉注(互訓,即義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斷代,早晚分明,從某些常用字的變化可以領會許多中國文字發展的知識。例如:① 簡化,形體複雜的字,日趨簡單,筆劃減少。 ②形聲化,象形字增加聲符,假借字增加形符,變成形聲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寫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術語,一般人也未必通用。又由於是用刀刻成,不免變形,驟見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來專指安陽殷墟所出,從發現至今已80多年,經過許多學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績,在中國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個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各地發現週人有文字的甲骨,如陝西省西安市灃西張家坡出土三片卜骨,山西省洪洞縣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縣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出土292 片卜甲,又扶風縣齊家村出土1片卜甲,6片卜骨。其中以岐山、扶風所出比較重要,片數既多,不同單字在250字以上。這些資料出土地點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內容簡單,字形與殷墟不盡相同,確是中國考古學之新發現,而從中國文字史看,還沒解決什麼問題。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學家王懿榮認識並高價購藏。此後十年間先後搜購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劉鶚、羅振玉及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金璋,日本人林泰輔,加拿大人明義士等,共得甲骨數万片。 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有計劃地進行殷墟發掘,先後發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約二萬五千片。以後殷墟仍不斷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小屯南地發掘甲骨四千餘片。除殷墟外, 1953、1954年在鄭州商代中期遺址中還檢到有字甲骨兩片;自1954年始,又先後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陝西豐鎬、周原遺址、岐山鳳雛出土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約三百片。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二, 29 三月 2011 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