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2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书法 书法欣赏 丁仕美大篆书法直幅《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丁仕美大篆书法直幅《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丁仕美大篆书法直幅《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丁仕美大篆书法直幅《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创作时间:2011年

作品尺寸:200cm x 50cm

书法释文:“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

亘古以来谦虚、谦让即为传统的美德。《易经》中有一卦,名曰“谦”,是专门讲说“谦”的道理的,大意是说:天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具备谦虚美德的人,居尊位,道德更加光明;处卑位,人们也难以凌越。君子靠着它能永远得到好结果。

丁仕美大篆书法直幅《惟德动天,无远弗届》-1

【题解】

大禹,又称戎禹,夏禹,相传为我国古代夏后氏部落首领,姒姓,鯀的儿子。他继承鯀的治水事业,历经十三年,治平水患。谟,《说文》解释为“议谋”。前人说,虞书已由《尧典》、《舜典》,但二典有记叙不够完整的地方,于是又记叙君臣之间的嘉言善政成《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三篇,作为二典的补充。

《大禹谟》是舜帝与大臣禹、益、皋陶讨论政务的记录。他们高度赞扬尧帝普施文德教化,平定祸乱,治国安邦的功绩,禹、益、皋陶分别阐述了治国的见解。在互相谦让中,舜帝把帝位让给禹。

《大禹谟》、《皋陶谟》、《益谟》以类相从,数人中,因禹治水功劳最大,所以称“大禹”,而且列在三篇之首。

《尚书——大禹谟》笔记:(古文)

虞书——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

帝曰:「毋!惟汝谐。」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大禹谟》应该在《尚书》中占比较重要的位置。处于向世袭制过渡,说了些什么事情呢?《虞书》包括四篇文章,读完以后,大概的情形就出来了。先看这一段结构。
第一部分是舜、益、皋陶、禹讨论“接班人”问题,大家都表扬和自我批评相结合,大禹推荐皋陶,舜、皋陶、益推荐大禹。我们注意到,在这一段,相对于《尧典》、《舜典》,参与决策的人少了,四岳、群牧没有出现,决策的范围小了,这是不是反映了某些变化?是不是说决策的集中反映了集权化的倾向?

第二部分,是舜对禹接班后的“政治遗嘱”。这一段篇幅较长,名言比较多(红字部分),留下了几个成语,其中那段“道心人心”还成为儒家的经典。观察这一段,2个特色。一是对天人关系进行了归纳,在《舜典》中已经有了“天听自我民听”,这里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敬、审,爱民、谦虚,仍旧延续了中国原始社会的“政治道德”,我们发现,“德政”这个问题,确实是中国的政治传统,儒家的“仁政”忠实地执行了这份政治遗嘱,但是,仁政的另一方面,尊君,在《尚书》的《虞书》部分,并没有论述,这说明,在早期中国古代社会里面,由于没有君天下,家天下,所以“君臣关系”仍旧比较和谐,君臣一家,完成敬天、爱民的使命。早期的认识水平、对自然的崇拜,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弱小,决定了这样的政治道德。敬天的另一方面就是弱己,自我否定,没做好工作,寝食难安,随之而来就是换领导。反之,随着大禹平定洪水,人在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能力提升所带来的自信的增加,也会表现为自我膨胀,从而为世袭制埋下了伏笔。

大禹之所以能够继承舜,而不是皋陶继承,一方面是皋陶不喜欢,另一方面大禹确实立了大功,在尧执政时期,鲧就没把这件事情做好,而大禹完成了,在已经在黄河地区定居、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华夏民族的生产生活中,灌溉以及与之相应的洪水问题,比征战等问题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九八抗洪、08雪灾的损失在当今是九牛一毛,在当时可能就是天翻地覆),所以大禹在当时,即位的呼声最高,用恩格斯的观点看,已经不是自己想不想,而是群众答应不答应的问题了,所以世袭制(大禹传给启),也代表了民意,而不是违反了民意。(注意孟子论述)

这一段另一个内容就是卜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的主要文字内容就是占卜。我们在这一节中又看到占卜在舜的政治遗嘱中占了重要部分,不是一般宣传,而是个别沟通,这只能反映舜为代表的原始社会部落首领对于宗教问题的重视,从下面的讨伐有苗看,在原始社会,部落酋长担负着祭祀、军事、生产、外交的重要职责,祭祀在世界各国古代时期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卜筮的嘱托代表了祭祀权的转移,也就是“政权”的转移,到了夏禹的时候,更是以“九鼎”形象化了国家的神器,就说明了这问题,君权神授必然要以祭祀为保障。

第三部分说的是征伐有苗。从尧以后开始的几次征伐,商汤、周武,大体上都是这样一个路子。在恩格斯看来,原始社会部落战争的动力就在于对土地和人口的掠夺,人口的作用就在于整体使用做奴隶,然后利用贡赋的形式获得胜负财富。大禹的征伐成功必然导致个人威望增加,这种威望增加为他这个部落内部的家庭增加了威望,为世袭提供了可能。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2-05-19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