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1013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书法 书法欣赏 丁仕美行楷书法横幅《无为》 - 薛冰”论无为 - 老子思想浅谈“

丁仕美行楷书法横幅《无为》 - 薛冰”论无为 - 老子思想浅谈“

文章首页
丁仕美行楷书法横幅《无为》
薛冰”论无为 - 老子思想浅谈“
全部页面

薛冰,”论无为——老子思想浅谈“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来评价不一,有谓之睿智,有谓之无奈,“无为”确为何解,准确的内涵是什么,今怀忐忑窃浅谈小论。

“无为”一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了七次,每次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异曲同工,大道相通。“无”字在《老子》中有两解,一作否定副词,即不的含意;一作依照自然规律,不外施妄为。《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可见老子把“无”作为天地的原始和道的本象,下文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无”字在《老子》中有道的原始内涵,所以“无为”的全解应该是依道而为,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妄为。

《老子》中第一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无为”第一次出现,开宗明义,无为即是依道而为,绝不是不为,既有“处、行”二字,何以说是不为呢?老子的“无为”主张本质上是有为,是依道而有为。所以说“无为”不是消极的,无奈的,而是从更高思想智慧出发的依道而为。老子的思想本质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则何以西出关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老子》中第二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此句中有两个“无”字,第一个无字即道和自然规律,第二个无字是否定副词,即不的意思。此句意为按照道和自然规律而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天下大治)。无为的思想体系,是要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而自我约束,相生相长,循自然规律就是无为。

《老子》中第三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无以为”,意为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作为,无心去作为,“以”是用的意思,无以为即无所为,没有企图。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无为无以为”的观点,阐明了无为是依道而为,没有人为的企图,说明了道的客观性。帝王君临天下,常施德于民,实际上是使民歌功颂德受其爱戴而已,是利用之求,交易之道,非真德也。只有“无为无以为”才是上德,才是天道,正所谓“天道无为无以为”。“无为无以为”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

《老子》中第四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三章“君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水和空气都是至柔之物,然偏能穿石运物,化铁蚀金,这就是“无为之有益”,老子用无为之有益,阐述了柔能克刚,守柔才是常胜之道的道理。

《老子》中第五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子无为思想体系的又一重要体现。汉·刘安:“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上行无为,则民亦自正,亦各安其业,故无不为也,‘无为’者,言其因,‘无不为’者,言其果。”老子又一次揭示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因果关系,指出了“无不为”的效果正是由于“无为”产生的。

《老子》中第六次出现“无为”是在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此“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皆“无为”之本。

《老子》中第七次出现“无为”是在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古人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故圣人不妄为,常为于无为;不生事,而常事于无事;不耽味,而常味于无味也。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即此“为无为”之义。

“无为”虽然在《老子》中出现了七次,但“无为”的思想却纵贯始末,形成了系统丰富的思想体系。几千年来,无为思想影响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邦平天下而立汉室,治天下就用“无为”思想,轻法刑,薄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从而才医治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给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创伤,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帝、景帝继续采用高祖之略,历史上出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封建社会的繁荣盛世。

由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崇简尚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观,中国书画等艺术无不从之。中国书画讲求笔简意赅,重写意不写实,常常计白以黑,无画处皆成妙境,只有懂得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才能欣赏到中国书画的妙处。

Dim lights Embed Embed this video on your site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2-01-18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