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页 |
---|
对话朱守道、李一:论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一) 书法传统之我见 |
(二) 对话古人 |
(三) 创新之论 |
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
全部页面 |
(一) 书法传统之我见
陈裕亮:今天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对二位嘉宾进行采访。二位都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朱守道老师属于学者型的书法家,从事书法学习和研究40多年,成果多多。去年朱守道一件书法作品搭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完成太空飞行后返回,作品被国家收藏,这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李一老师多年来坚持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出版著述多部,其中《唐代书论的特色和成就》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今天请二位来茶楼品茶,我们主要谈谈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先对中国书法传统进行一个界定和解读,结合你们的创作经验来谈一谈。
朱守道:好的。所谓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风俗、道德、艺术、制度等等。通俗的说,传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有好的,也有落后的。前人传下来的规矩,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还是正面的,肯定的多。书法艺术方面的“传统”,是指千百年来在中国书法史上大家所公认的经典,如果分得细一点,可理解为东晋王羲之为领军人物,经过历朝历代一千多年传承发展下来的经典性的帖学体系。后人继承传统,对这门艺术进行梳理,研究和探讨,这个过程就是和传统的一种交汇,一种学习。
李一:一般来讲,书法的传统和传统的书法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前人一代一代的积累下来的经验、精神、思想、技法都可以作为传统,当然载体就是他们的书法作品。传统的书法主要是历史上留下来的传到今天的经典的作品。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传统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流动体。历史上我们有隋唐传统,有魏晋传统,有明清传统,各个时期都有他的传统。每一个时期 给我们留下的都不完全一样。它本身也是流动的,传统就可以看成是一个流动的载体。
朱守道书法 唐 卢照邻《登玉清》绝顶横临日,孤峰半倚天。裴回拜真老,万里见风烟。
朱守道书法对联 江山开眼界 风雪炼精神
陈裕亮:刚才两位谈及传统,都从中国书法理论和审美标准来进行分析。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来谈一下传统的继承问题。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到现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时代都有自己很明显的风格,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质”。这是每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作为一名书法家,或者是初学者,对于书法传统如何进行继承和学习呢?
朱守道:中国书法传统是个好东西,历史悠久,千锤百炼。我们首先得尊重它。我的印象中,“文革”以前学习书法比较注重传统,强调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入手,重视学原帖,尤其是对帖的临习。大家尊重知识,敬重文化人,对书法艺术有一种神秘感。当时我在古城福建泉州上小学,社会上谈论书法,张口闭口都是“颜筋”、“柳骨”,还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帖。印象特别深。学校开设书法课,每周一节,老师带领,大家跟着,走的就是这条传统的路子。60年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上海教学和实践“二王”艺术,在中国书法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改革开放31年来,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我们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人都感觉这个时代在变,过去很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做到了。
人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敢作敢为,年轻人力争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生价值。反映在书法学习上,就有不少学习者缺乏对传统的尊重和学习,希望找到一条速成的路子,用三至五个月、或是一年半载来速成这门艺术。前几天听说有人发明新的办法,说用60天就能见效。当下,学习书法,人们确实有各种各样对这门艺术加以速成的尝试,但现在看来不行。为什么?它不符合艺术规律。任何领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艺术这东西,你不去弄它,其规律不起作用;你想去弄它,这规律就要发威,要起作用。你想速成,看来很难。
陈裕亮:我们的传统太丰富了,不可能全部吸收,应该有扬有弃。刚才朱司长从自己的见闻和切身体会谈到了对传统的继承,接下来请教李老师,您是怎么来看待对传统的吸收、学习的?
李一:书法的传统如果用时间来划分的话,它既包括20世纪以前的传统,就是古代传统,20世纪以后,包括民国到新中国五六十年代上海帖学的振兴,这是新中国产生的新传统,现在美术界也在讨论新传统,20世纪的传统也随着20世纪的过去而成为过去,我们是从20世纪过来的,在过去我们都认为那个时候是现代,可是现在它也成了过去,也成了传统,所以一种说法是传统既包括古代,也包括20世纪。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书法的本体可分碑和帖2大类,帖学刚才讲了,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我们应该继承,那么碑学这一路也不可忽视,帖学衰靡,碑学中兴,是在清代才形成,虽然发生的时间晚,但是它追的比较早,都可以追到隋唐以前,可以追到秦刻、汉碑,甚至到甲骨文。
福建有个潘主兰老先生,对甲骨文研究很深,甲骨文发现的时间很短,出土至今才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唐宋元明清这些书家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东西,也没见过。今天我们都看到了,潘主兰先生从中加以借鉴、研究,古老的东西是从地下发现的,成为书法学习的新的资源。这个东西虽然发现的晚,但是可以追的年代更早,这个很有意思。关于传统的继承,怎么来继承它,书法和美术还有有一些区别,美术是要状物的,美术可以通过写生、速写等等来学习,书法不是状物,书法必须从临帖、临碑开始,碑、帖就是传统,这是前人留下的,必须从此来入手。开始入门的时候你乱写?乱画?根本不行。只能是临帖或者碑,要踏踏实实去学习。
所谓继承,我们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说应该重点继承前人所留下传统,我们碑帖开始学起,临摹、模仿,这是历史上留下来的好东西,我们就应该这样来学。像日本,他们的书法教育开展的相当好,他们也是从源流开始,从临碑帖,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学习书法并不是说到后来都要成为书法家,而是要通过这种经典的东西学习使我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以及审美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作为像我们现在这样对书法有一定的研究的,算是专业的人员来说继承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实际上越学越感觉到自己的底气不足。和古人的相比较,感觉明显不足。可能在现在的环境缺少古人的那种心境,所以说我们还应该去很好的继承,很好的像古人学习。
这一点有2个例子,第一个像沙孟海,他是学碑出身的,他直到80多岁还仍然在临碑临帖,虽然说他当时已经很有名气,但他还是认为不临不行。就是说即便是你已经有了很深的功力,你想增加你的创新度,你想写出高水平来,还得从对前人加深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创作。另一个例子像陆维钊,给王国维当过秘书的,国学底子是相当不错的,他的字很有个性,到了晚年之后他最后悔的最遗憾的一件事情是对二王的东西学习不够,因为碑学的东西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东西,有高低之分。我认为无论是一个小学生也好,还是有一定高度的、水平的书法家,都应该学习传统。
< 上页 | 下页 > |
---|
- 2010-08-27 - 《书法述要》 陆维钊
- 2010-01-18 - 北岛:中国诗歌应该远离革命与宗教
- 2010-01-10 - 关于“请循其本”:古代书法创作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几点感想
- 2009-12-02 - 浅析书法演进理路
- 2009-11-03 - 浅谈书法的艺术神韵(转载)
- 2009-09-02 - 巨型篆字“水”筑上中条山的“理论”诠释
- 2009-04-20 - 浅谈汉碑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
- 2009-04-01 - 书法流派的形成及其对于书法发展的意义
- 2009-03-25 - 得“自然”,备“古雅”--评米芾书法(转载)
- 2008-12-15 - 书法浅识(四)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