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0420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艺术时讯 书法新闻 画家吴冠中昨晚在北京逝世 享年91岁 - 第二页

画家吴冠中昨晚在北京逝世 享年91岁 - 第二页

文章首页
画家吴冠中昨晚在北京逝世 享年91岁
第二页
全部页面

吴冠中《小桥人家》

图片备注:描绘江南水乡是吴冠中先生作品中典型风格的代表和最著名的题材。作为生于江南、长于水乡的画家,吴先生对江南水景有着浓厚的深情。如此深深的烙印与真切的情怀,使得先生笔下的水乡流露出情真意浓的雅致与灵秀。先生早期水墨画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双燕》,既是典型的以水乡为题材的作品。十分巧合也倍显难得的是,此幅水乡作品中也出现了一双飞燕虽此双燕非彼双燕,但同样在增加作品本身意境与情趣的同时,也注入了不同一般意义与别样的情结。

早在杭州艺专预科时期,学生不分科,统属绘画科,以西画为主,兼习国画。因为国画的老师是潘天寿,备受学生崇敬。吴冠中也受此影响,一度转入国画系。“但我那感情似野马的青年时期又未能安分于水墨淡雅之乡,我狂热地追求色彩,终于又改回了西画系,从此梦寐向往的是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我一向着眼于中、西方审美之共性。我爱传统绘画之美,并曾大量临摹,深切地爱过,仍爱着。我也真正爱西方绘画之美,东也爱,西也爱,爱不专一,实缘真情,非水性杨花也。”因为在艺术家的眼里,“达芬奇的素描山水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颇为相似;波提切利的作品突出线造型、平面感、衣带飘摇感,大异于拉斐尔、提香等浑圆丰厚的立体氛围,独具东方情致。郁特利罗的作品中可感到冷冷清清凄凄切切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中国实情,加之他表现手法中强调平面分割的对照及线之效果,我最早喜爱其作品也许缘于吻合了我的中国品味,而中国传统的或民间的绘画中也同样可发现西方所探索的因素。”正是基于如此独特的视角,吴冠中才能操觚水粉、油彩、彩墨、水墨、版画等几乎所有的绘画媒体,不懈地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创新的探索,在土土洋洋与洋洋土土、抽象与变形之间东奔西突,左右逢源。所以很难用一个笼统的概念来定义其艺术。如非如此的话,也许只能勉强用“造型艺术”来概而括之。

但虽说如此,在国中现状的艺术体制下,吴冠中的的确确始终不代表“主流”,甚至可以说,在不同的时期,是被“边缘化”的对象。1999年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冠中艺术展”,占了三个大厅。不仅规模空前,而且以文化部的名义为一个在世画家举办个展尚属首例。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国家对艺术家价值的肯定。吴冠中似乎也颇为感动,从展品中遴选了十幅巨作捐给国家。但展览一结束,便有人策划了三篇批判文章,在《文艺报》上连续发表。文章浓烈的意识形态味道,恍如文革大字报再现,一扫个展的余韵。

不仅如此,单就作为画家资质而言,国内美术界对吴冠中也有臧否两论。譬如,说吴的书法“不行”等等。传统书画界历来有所谓“诗、书、画一体”说,当代艺坛也不乏这方面的“通人”或自诩“通人”者。对此,吴冠中并不避讳,而是坦言自己的不足:“三十年代我随潘天寿学画,潘老师说:‘有天分,下功夫,学画二十年可见成就,书法则须三十年。’潘老师的话我总是相信的,但当时对书法与绘画的比较则尚无体会,只根据他的指导临颜真卿、黄道周,及魏碑、石鼓文。然而,对书法的兴趣远不如绘画,对画的优劣感到一目了然,自以为很懂了,可是对书法却缺乏独立审评的能力……其后我专攻西洋画,连水墨工具都抛弃了,更谈不上再练书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纵然书法上的缺憾是一个事实,但画坛宗师的泰斗地位仍然难以撼动。

晚年,吴冠中除勤奋创作外,还以敢言著称。画家以切身之体验,痛陈体制弊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仅诸如“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笔墨等于零”、“艺术活动跟妓院差不多”的发言令许多官员和同行不舒服,所谓“以奖代养”、“撤销美协、画院”等建言也触及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作为解决方案,未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但毋庸讳言,艺术家的激愤之言,很大程度上是对束缚、乃至阉割了艺术家创作力的艺术体制之患的不幸言中。

虽然直至1979年,吴冠中才拥有了一间11平方米的画室,可艺术家一生勤奋创作,著述(画作和著作)等身。除了给孩子留下几幅纪念性画作外,绝大多数都捐给了社会。其中相当多的作品,作为经济泡沫的一部分,还处于“充气”状态,价格日益飙升,但已与作者无关。作者轻掩画卷,已走进历史。

知我罪我,是耶非耶,升值贬值,官司荣辱,都不重要了。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时代的变迁,个人的经历和年龄铸造了今天的我,无从后悔,无可自得,自己无法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倒是可作为别人的借鉴,蓑草乃新苗之肥!”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0-08-15 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