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书法 书法欣赏 丁仕美篆书书法横幅《治大国若烹小鲜》 - 释三:因“简单”像“烹小鲜”

丁仕美篆书书法横幅《治大国若烹小鲜》 - 释三:因“简单”像“烹小鲜”

文章首页
丁仕美篆书书法横幅《治大国若烹小鲜》
当代人辨析
“治大国若烹小鲜”新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献疑与三释
释一:因“不数挠或者烦”像“烹小鲜”
释二:因“守时”像“烹小鲜”
释三:因“简单”像“烹小鲜”
全部页面

释三:因“简单”像“烹小鲜”

 在这里“简单”的意思,有两层意思:一、有与复杂、烦琐等过分人为的行为性质相反的指称涵义;二、有容易、明明白白、简简单单的自然操作的意思,直接同于“道”。

今举例如下:大凡老子文本中言辞从否定或者对立方面来讲“人为”的皆是强调第一层含义。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二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九章)“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十九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五十二章)“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六章)

当然我们在老子文本中直接的是看不出有多少对于“简单”的意思的第二层的论述的,但是我们可以间接的从第八十章看出,原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段话以往学者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评价,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往往简单地以唯心、唯物进行界定,得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与当时的历史任务背道而驰的……小国寡民的实质,反映了没落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的心情”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论点无需进行太多的辩驳,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其草率与机械。[10](p224)

抛开阶级立场以及学者本身所有可能带有的偏狭的思想态度来看,我们直接可以读出的就是老子希望过一种简简单单、自然朴实的社会生活。文中的“什伯之器”、“舟”、“甲兵”等都是因为战争而频繁使用的器具,所以老子一一加以驳斥,进而企望过一种“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的理想生活。我们也深信只有这样的解释才是“奠基在先行视见之中”的“某种可解释状态”。

所以我们认为,老子对于“简单”的深刻理解也是体现于为什么治国像“烹小鲜”这句话中的。“烹小鲜”因为“简单”、没什么繁琐复杂的操作,“煎之即好”,或者说“烹小鲜”只要简简单单就好,这两方面的相似之处使得它雷同于、类似于“治国”。

言而总之,“烹小鲜”这一具体事物的实践中存在着最基本的三个操作上的要求:不数挠或者烦、要守时、要简单。在这里对应于老子学说,我们可以把煎小鱼也包括我们对于煎小鱼的三种理解作为老子“倡无为”思想在治国论上的比照。如此而已就和下“以道莅天下”段相接而意义通达。诚如车载《论老子》所说:“这一段话就治国为政说,从‘无为而治'的道理面提出无神论倾向的见解。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书无为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老子书很看重‘无为',是贯穿全部思想的中心见解,他提出‘无为',提出‘为无为',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多方面运用这个道理,这是他的‘道法自然'的见解的发挥,他把这个道理运用在治国为政一方面,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来辅助政治而谋之于鬼,于是鬼神不灵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为,是为政人‘无为'的结果,存在于‘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11](p298)因此说来也就是“无为”的状态存在才使得“烹小鲜”与“治大国”有了“异质同构”的关系和照应。也惟有如此才可以弥补历代解释者、注释家对于此句话理解、翻译、注释上的粗浅。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2-01-12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