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Error
  • Error loading feed data.
Back Art Blog 司徒雷登:别了六十年还要回来

司徒雷登:别了六十年还要回来

Article Index
司徒雷登:别了六十年还要回来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All Pages

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沉淀,总让我等有时候有种历史大发现之感。

11月17日,一个美国人死后四十六年,骨灰又穿越浩渺的太平洋,葬于杭州,墓碑上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司徒雷登!不是小时候的课本上,毛主席在新中国建立前夕专门点名的那个美国大使么,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写下的那篇《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毛泽东称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文章被录入学校课本,让好几代中国人熟知了他。毛泽东专门跟他“告别”,六十年过去了,他怎么又要“回来”。

然而,在政治我们对他又很陌生。对于近代史人物,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意识形态的色谱,在黑白分明的政治视域之外,都处于色盲。司徒雷登政治之外的色彩,就是被我们习惯的政治色谱无意中遮蔽了。

毛泽东指摘的司徒雷登的大使身份,只不过两年,而其86岁的生命中,多数时间是作为传教士和教育家,在中国土地上耕耘。他可谓生于斯的“出生地中国人”;更有着长于斯,工作于斯,超过60年的“中国人生”;在担任被毛泽东点名批评的美国驻华大使之前,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的校长(校务长),几近三十年(1919-1946),将一所小型教会学院建成了建成了与北大、清华比肩而立的大学翘楚。美国时代周刊曾誉其为“在华最受敬重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1949年以前。

在中国生活工作了大半生的司徒雷登,因此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把中国当作故乡。当然,我们对此未曾认可,也难以理解一个蓝眼睛黄头发的美国人,为何魂牵遥远的东方。

司徒雷登是“杭州人”

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生长相隔万里的他乡,整个人生也奉献给了那里的人们,那么,“他乡”,即使多么遥远,是否也可以称为“故乡”,就算所谓的国家、政治之间有了多么坚厚的隔阂,是否也无法割弃这种血肉融合于他乡大地的联系。人们固然有血缘和祖籍的故乡,但是,人生的故乡,还应该是一生中所奉献的所在地。

中国,就是司徒雷登这样的人生“故乡”。

司徒雷登应该说是位“杭州人”。1876年6月24日他生于今杭州下城区耶稣堂弄。司徒雷登的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南长老会传教士,1869年来到杭州并开始在此传教,直到1913年去世。他的母亲玛丽随丈夫来华后,热心于教育事业,曾创办女子学校。



Last Updated on Sunday, 15 August 2010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