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0032025
Last update08:15:27 PM
丁仕美榜書書法橫幅,《神韻》
作品尺寸:180cm×90cm
創作年代:2010年
最近更新在 週六, 23 三月 2013 11:27
閱讀全文...
《靈飛六甲經》是一卷道教的經,在明代晚期,發現一卷唐代開元年間精寫本,它的字跡風格和磚塔銘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鋒墨彩卻遠非石刻所能媲美。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後來董氏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 《渤海》摹刻全卷時,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 [ … ]
最近更新在 週三, 20 七月 2011 03:53
丁仕美草書書法橫幅,元好問《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作品尺寸:238cm×71cm
最近更新在 週四, 27 六月 2013 12:06
毛公鼎是周宣王年間所鑄造的一個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上刻有499個銘文,為當今出土的銘文青銅器中,文字最多的一個。毛公鼎與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三寶”。
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時(828~782B.C.)的一件重器,因器為毛公所作而得名。
最近更新在 週三, 20 七月 2011 03:54
商周時代,青銅器是王公貴族擁有的貴重物品,象徵權力和地位。器物裡面往往鑄有文字,稱為銘文,又稱“金文”。殷商青銅器金文書法,方折勁直,描摹的痕跡很重,帶有強烈的裝飾性;西周中期以後的金文,淡化了書法的裝飾性,富有書寫意味。
最近更新在 週三, 20 七月 2011 03:42
第 35 頁, 共 5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