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2025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丁仕美書法詩歌散文作品欣賞

中国书法家 丁仕美先生 楷书, 行书, 草书, 隶书, 大篆 篆书 (真草隶篆) 各体 精选 书法欣赏。

元趙孟頫《洛神賦》, 大德四年(1300年), 行書

元趙孟頫

洛神賦》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書,時趙孟頫四十七歲。用筆圓轉流美。充分展示了趙孟頫的書法風格。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 《洛神賦》紙本,縱29.5公分,橫192.6公分,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一說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又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趙孟頫《洛神賦》是真跡。

最近更新在 週日, 27 三月 2011 14:58

閱讀全文...

弘一法師 • 李叔同 生平及書法賞析

弘一法師• 李叔同

弘一法師(1880年-1942年),李叔同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河東,祖籍山西洪洞,明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

父親李世珍是清同治四 [ … ]

最近更新在 週五, 29 四月 2011 01:30

閱讀全文...

清 翁同龢(1830-1904)書法欣賞

清翁同龢- 天人中國書法藝術網

清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松禪、瓶廬居士。我國近代史上頗有影響的政治家。清咸豐六年(1856)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先後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歷官刑、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中法戰爭中,主張抗戰,並支持劉永福黑旗軍保衛疆土。中日甲午戰爭時,又力主抵禦外侮,反對李鴻章求和。後舉薦康有為,支持變法維新,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職回籍;十月又被 [ … ]

最近更新在 週五, 06 五月 2011 22:32

閱讀全文...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是書聖王羲之草書(今草)代表作。原墨蹟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蹟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監裝背,率多紫檀軸首、白檀身、紫羅織成帶。開元皇帝(即玄宗) 又以“開元”二字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當時大臣等。《二王書, 後人亦有取帖內一句語稍異者為帖名,大約多取卷首三兩字及帖首三兩字也。”

“張彥遠,字愛賓,猗氏人。唐僖宗乾符年間任大理寺卿,精書畫,以其記載之確,故知王羲之《十七帖》在初唐時就很著名,且流傳有緒。但是,《十七帖》是否有唐摹臨本,史無記載。北宋時,黃伯思《東觀餘論》稱:‘《十七帖》多臨本,永禪師、虞世南、褚庭誨臨字皆不甚遠,故有數本皆不同。’黃伯思是北宋末人,故知《十七帖》臨本在北宋時期是存在的。至於《十七帖》最初刻於何時,已難確定。黃伯思《東觀餘論》雲,《十七帖》曾收入《淳化閣帖》。其續帖亦有刻。‘今世所傳者,雖非右軍真跡,然皆出於右軍。要皆不及唐人摹刻,卷首有“敕”字及解(無畏)、褚(遂良)勒定者為佳也’。”

最近更新在 週二, 29 三月 2011 16:2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