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仕美書法詩歌散文作品欣賞
中国书法家 丁仕美先生 楷书, 行书, 草书, 隶书, 大篆 篆书 (真草隶篆) 各体 精选 书法欣赏。
丁仕美《右玉精神禮讚》(2010年),草書書法自作詩直幅
最近更新在 週五, 14 六月 2013 22:06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書
《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是書聖王羲之草書(今草)代表作。原墨蹟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蹟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監裝背,率多紫檀軸首、白檀身、紫羅織成帶。開元皇帝(即玄宗) 又以“開元”二字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當時大臣等。《二王書, 後人亦有取帖內一句語稍異者為帖名,大約多取卷首三兩字及帖首三兩字也。”
“張彥遠,字愛賓,猗氏人。唐僖宗乾符年間任大理寺卿,精書畫,以其記載之確,故知王羲之《十七帖》在初唐時就很著名,且流傳有緒。但是,《十七帖》是否有唐摹臨本,史無記載。北宋時,黃伯思《東觀餘論》稱:‘《十七帖》多臨本,永禪師、虞世南、褚庭誨臨字皆不甚遠,故有數本皆不同。’黃伯思是北宋末人,故知《十七帖》臨本在北宋時期是存在的。至於《十七帖》最初刻於何時,已難確定。黃伯思《東觀餘論》雲,《十七帖》曾收入《淳化閣帖》。其續帖亦有刻。‘今世所傳者,雖非右軍真跡,然皆出於右軍。要皆不及唐人摹刻,卷首有“敕”字及解(無畏)、褚(遂良)勒定者為佳也’。”
最近更新在 週二, 29 三月 2011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