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济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陟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此帖为《万岁通天帖》第二帖,草书,藏辽宁博物馆。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和王羲之其他草书比较,具有古意,可能是较早的作品。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 上页 | 下页 > |
---|
- 2009-02-05 - 丁仕美大篆书法横幅,释文:“扭转乾坤”
- 2009-02-02 - 丁仕美榜书书法 “寿”(2009春节)
- 2009-01-28 - “频传喜报”,2009年春联
- 2009-01-25 - 丁仕美榜书书法,楷书 《真》
- 2009-01-23 - 丁仕美行草书法横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 2009-01-15 - 丁仕美行书书法扇面《梅兰竹菊》
- 2009-01-13 - 丁仕美 大篆书法中堂《西江月》
- 2009-01-11 - 丁仕美榜书书法 《永》
- 2009-01-08 - 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1082年), 天下第三行书
- 2009-01-07 - 丁仕美 行草书法团扇《古井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