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書法 書法欣賞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文章索引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王羲之《樂毅論》高清,一
王羲之《樂毅論》高清,二
王羲之《樂毅論》高清,三
王羲之《樂毅論》原文:
所有頁面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小楷《樂毅論》,梁模本有題款“永和四年(348)十二月廿日書付官奴”。據說原石曾與唐太宗同葬昭陵,或說《樂毅論》之書在武則天當政時散人太平公主家,後被人竊去,因懼來人追捕,遂於灶內焚之。王羲之《筆勢論》中對王獻之說:“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臧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友。”他用自己精心創作的《樂毅論》作為範本,又以《筆勢論》作為理論,從虛與實兩方面啟發王獻之的悟性,導引其進入書學的正軌。從現存的本子中還可看到筆劃是靈動的,橫有仰抑,豎每多變,撇捺緩急;結構上或大或小,或正或側,或收或縮;分佈則重縱行,不拘橫行。從整體上言,在靜穆中見氣韻,顯生機。

《樂毅論》行,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列為第一。梁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咸陽老嫗投於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右軍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此帖和《黃庭經》一樣,雖屬小楷,但寫得雍容和雅,有大字的格局。且筆勢精妙,備盡楷則,行筆自然,字勢逸宕,同唐以後書大異其趣。這些書跡,至今仍是練習小措的優良範本。

右軍的正書中,智永認為樂毅論最佳,後人多半認同。梁朝時就已有臨摹本,是今日所見最早的摹本;唐朝年間又有不錯的重摹本;快雪堂帖所刻的則流於妍媚無力了。宋代高紳曾獲古刻石,一般以為是此帖的祖石,刻法精絕,碑文自“海”字之後殘缺不全,世稱“止海本”,石亡之後翻刻就沒有令人驚嘆的作品了。現今流傳下來的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筆劃瘦而行狹者,如快雪堂帖,另一種是筆劃肥而行潤者,例如宋拓的清儀閣本,渾古遒勁,堪稱傑作。右軍的正書,遒古平寓秀麗,足為後世典範。其他如黃庭經、東方畫贊、曹娥磈等也都是小楷之傑作。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永和四年(348),小楷| 天人書法網


王羲之《樂毅論》原文:

世人多以樂毅不時拔營即墨(為劣是以敘而)論之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迴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今樂氏之趣或者其未盡乎,而多劣之。是使前賢失指於將來

不亦惜哉,觀樂生遺燕惠王書,其殆庶乎機,合乎道以終始者與,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業於至公,而以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之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

王,苟君臣同符,斯大業定矣。於斯時也,樂生之志,千載一遇也,亦將行千載一隆之道,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併而已哉,夫兼併者非樂生之所屑,強燕而廢道,又非樂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則心無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

天下者也。則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海也,討齊以明燕主之義,此兵不興於為利矣。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

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願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之施,然則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週之道也,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

善之風,以申齊士之志。使夫忠者遂節,通者義著,昭之東海,屬之華裔。我澤如春,下應如草,道光宇宙,賢者托心,鄰國傾慕,海延頸,思戴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兩邑,乃致速於天下,不幸

之變,勢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若乃逼之以威,劫之以兵,則攻取之事,求欲速之功,使燕齊之士流血於二城之間,侈殺傷之殘,示國之人,是縱暴易亂,貪以成私,鄰國望之,其猶犲虎。既大墮稱兵之義,而喪濟弱之仁,

虧齊十之節,廢廉善之風,掩宏通之廢,棄王德之隆,雖二城幾於可拔,覇王之事逝,其遠矣。然則燕雖兼齊,其與世主何以誅哉。其與鄰敵何以相頃。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豈不知不速之致變九哉,顧業乖與變同,由是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永和年十二月廿


或許你會感興趣的文章:
比較新的文章:
比較舊的文章:

最近更新在 週二, 29 三月 2011 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