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艺术时讯 书法新闻 对左云发展边塞文化的几点思考 - 第二页

对左云发展边塞文化的几点思考 - 第二页

文章首页
对左云发展边塞文化的几点思考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第五页
全部页面

中国历代政权之所以不断修建长城,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原的农业民族为了规范与游牧民族之关的关系所做的努力。长城沿线大体上与农牧区自然分界线相吻合,中原王朝因为无法击败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又要时刻防备突如其来的偷袭,广筑长城就成为农业文化区一种不失为明智而有效的对策。通过这道横跨东西的人工屏障,阻挡游牧民族的骑兵,这是历代政权修筑长城的最根本原因和最大动力,长城构筑中的设计施工,从位置走向的确定到障、堡、敌台、烟墩(烽火台)等整个防御体系的配置,以至城墙形制结构、选材用料,都巧妙利用地形地物,因地制宜,其构思的精巧合理令人叹为观止。长城在当时对于保护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保存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运用万里长城这道军事防卫线和经济、文化汇聚线,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开发和国家统一。只有把长城的修筑放在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关系上、放在边塞文化的背景里,才可以更好地体会这一世界奇迹的形成过程。如今,兄弟民族之间早已是干戈化为玉帛,但边塞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碰撞中融合的历史见证,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借鉴。从边塞文化的开发与建设工作,我们可以体味到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辉煌。

第二,左云发展边塞文化大有可为。

左云地理位置险要,又正好是处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历史上曾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友好往来的重要关口,也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发生冲突时的必争之地,游牧民族不到此难以南下,农业民族不据此不足以御敌。历史上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往来、冲突与融和,都曾在这一带展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荟萃,在左云这块宝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厚重的边塞文化成为左云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亦成为传承历史的文脉,形成北方独有的文化魅力和旅游特色。如这里有春秋时期北狄白羊部族所筑的白羊古城,据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五路山的蹄窟岭相传是西汉时期王昭君出塞时所途经之处,动人的传说令人感慨不已;五路山上的土冢群据专家推断系北魏政权的皇陵所在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两狼山的李陵碑是北宋名将杨业壮烈殉国的地方,其英武的气慨令人肃然起敬;至于在边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长城文化,左云更是得天独厚。左云境内有三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即东汉长城、北魏长城和明长城。东汉长城从猪儿洼村起,向北延伸至宁鲁口与北支会交,长约32公里;北魏长城亦称畿上塞围,从宁鲁口起沿五路山底一直向右玉延伸去,长约11公里;明代长城称之为大边,从保安村东新荣区2.5公里入境延伸到二十边村西出境进入右玉县,全长43公里,明长城垣堞崇隆,墩堠峻整,雄险壮观,古老沧桑,尤其是八台子村西摩天岭长城,被人们称为小八达岭,是居庸关以西的一段雄伟长城;历史上的险塞关口、军马场、驻军屯兵、养马存草、养兵存粮、边卡驿站等边堡屯寨墩台在左云随处可见,如明代在左云所建的宁鲁、威鲁、黄土等城堡,是晋北的军事要塞及重要关隘之地;另外像镇门藏兵洞也是边塞文化的重要史迹。在游牧民族侵扰时,镇门天然洞穴成了戍边将士和群众躲避兵灾的洞穴,成为边塞文化一个别具特色的景点,等等。走近左云,人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边塞历史文化的气息和遗存,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边塞文化神韵。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0-08-05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