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书法 书法论文 从史籍无闻到“天下第一行书”——浅析唐太宗对《兰亭序》的“接受过程” - 三

从史籍无闻到“天下第一行书”——浅析唐太宗对《兰亭序》的“接受过程” - 三

文章首页
从史籍无闻到“天下第一行书”——浅析唐太宗对《兰亭序》的“接受过程”
注释:
全部页面

    唐太宗毕竟是珍爱《兰亭》的,他“宝惜者独此书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赏”[18]。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有所甚焉”,《兰亭》的摹本和临本应运而生。“帝命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搨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19],这是著名的 “冯摹本”即“神龙本”。另外还有传为虞世南临本“天历本”或“张金界奴本”(兰亭八柱第一)、传禇遂良摹本(兰亭八柱第二)、传禇遂良临本(黄绢本)以及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的《定武兰亭》等。[20]

    对于《兰亭》的钟爱之情,太宗不仅限于把玩真迹,而且付诸于“心摹手追”的临池实践。从现存的《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以及《淳化阁帖》收入的太宗书札来看,无不体现出他对羲之书风的吸纳和发扬。

    品评羲之书风常以“内擫”一词作以形容。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指出:“要用内擫法,先须凝神、静气,一心一意地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心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令溢出画外,务求骨力十足,刚劲不挠。”可见这是一种刚坚而中正,流美而宁静的书风。太宗赫赫有名的《晋祠铭》就取法于尚骨力的“内擫”法。此书多用圆笔藏锋,饱藏骨力,千钧之力凝聚毫端。在《石墨镌华》中赵函评论此碑“全法《圣教序》、《兰亭》而纵横自如。”无独有偶,清人钱大昕评曰:“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选取《晋祠铭》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相同的字做出比较,其渊源关系便非常明显。以“承”字为例(图一),不难发现两字的运笔都为“内擫”法,其字势也十分相似,只是《晋祠铭》的“承”字生动、跌宕一些,而《圣教序》的“承”字更平正一些。再以“哲”字为例(图二),其运笔的内在理路也大体一致,且都重骨力,但《圣教序》中的“哲”字在行笔中更注意提笔,因而更显力度。比较之后,可以明显看出太宗取法于羲之的运笔和结体,但其造诣毕竟不及右军,不免显露出运笔的浮软和结体的散漫来。另外,《晋祠铭》中三十八个各有千秋、绝无雷同的“之”字着实可与《兰亭》变化丰富的“之”字颦美。从整体布局而论,李书既保留王书字字成其势,互相映带的章法特点,也体现出北书严整致密的布局,从而显得庄重而稳健,秀雅而浑厚,温润而雄放,形成了内刚外柔,南北兼具的风格特点(图三)。

    如果说《晋祠铭》反映出太宗性格中求实沉着的一面,那《温泉铭》(图四)则更多的是其风流倜傥的明证。此书通篇流溢出一种虎步龙行,豪放不羁的帝王气概。它把《兰亭》(图五)用笔的洒脱自然、抑扬流转和章法的疏朗通透与帝王的英迈之气融为一体,在雍容和雅,圆劲遒丽之外,更具有整劲奔放之势,不乏剑戟森严之感。所谓 “质讵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总法体。”[21]再以《淳化阁帖》中收入的《两度帖》(图六)为例,论其章法,行气贯通,上下呼应,左右欹侧,跌宕之致实为右军手札之后续。总之,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传承与阐释是显而易见的。宋人张耒在《宛丘集》中说太宗书法“用笔精工,法度粹美,杂之二王帖中不能辨也”,诚非虚语。

    唐太宗不仅在实践领域承传羲之书法,还专门写了《王羲之传赞》大张王学。在该文中,太宗指出钟繇书法“论其尽善,或有所疑”,“古而不今”,“长而逾制”;献之书法“字势疏瘦”,“笔踪拘束”;子云书法“无丈夫气”;而唯有羲之书法“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22]至此而给予羲之书法一个绝对的历史定位,使其书法地位从晋宋间特重献之,从梁武帝“子敬不迨逸少,逸少不迨钟繇”[23]的低谷中跃然走出,成为引领中国书坛的千年盟主。

    “尽善尽美”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原则,唐太宗之所以加之王羲之,是因为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是崇尚骨力和冲和之美的最佳结合。“骨”的概念最早由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在此,太宗排抑梁、陈俱肆巧媚、缺乏典重的书风而强调书法之筋骨,实有矫正南朝浮靡书风的目的。在《论书》中他极大地突出骨力的地位:“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在尚骨的同时,太宗反复提出“冲和”的要求。如“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志气不和,书必颠覆……正者,冲和之谓也”,[24]“神气冲合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鋩,用锋鋩不如冲和之气” [25]等。冲和是一种平和典正的气象,它最早源自《老子•四十二章》“万物光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钺《二十四画品》中也有“冲和”一品,“在书法美的领域里,冲和具有虚灵平和、冲淡蕴藉的品格,它意志静穆,境界深远,举之可见,求之已遥……在晋代,王羲之最富于冲和之气”[26]。在此,太宗的论书主张可与一代英主政治上兼容并蓄、审美上融合南北的取向互相印证。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1-03-27 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