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ndex |
---|
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1082年), 天下第三行书 |
《寒食帖》赏析 |
三. 黄州寒食诗帖详细介绍 |
All Pages |
黄州寒食诗帖详细介绍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书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纸本,行书,纵37.4cm 横734cm,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谪贬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这篇《寒食帖》是他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书行草《黄州寒食二首》诗。这是两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中意象阴霾,渲染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惆怅心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篇起伏跌宕,恣肆飞扬,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变化万千。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时苏轼被贬琼州,黄庭坚思及好友,情难自抑,欣然命笔,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壁合。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亦题跋赞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寒食帖》真迹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 Prev | Next > |
---|
- 2009-01-23 - Cool breeze, Bright moon, Running & cursive Script
- 2009-01-17 - 王羲之《初月帖》第二帖,草书
- 2009-01-15 - Plum blossom, orchid, bamboo, chrysanthemum, Cursive Script, Fan Leaf
- 2009-01-13 - Xi Jiang Yue (西江月) Moon Over the West River,Big Seal Script
- 2009-01-11 - 丁仕美榜书书法 《永》
- 2009-01-07 - Ancient well Poem - Cursive Script Round Fan
- 2009-01-06 - 唐 颜真卿《祭侄稿》(778年), 天下第二行书
- 2009-01-04 - 明 董其昌《项墨林墓志铭卷》(1635年), 行书
- 2009-01-03 - 丁仕美行楷书法横幅《无为》
- 2008-12-25 - 元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1302-1306年),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