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120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Error
  • Error loading feed data.
Back Art News Latest News 启功先生谈艺录:蛤蟆不吃死蚊子

启功先生谈艺录:蛤蟆不吃死蚊子

启功先生谈艺录:蛤蟆不吃死蚊子

现在,人们谈书法,可谓各有高见,无一不主张创新,无一不主张写出个人的风格特点。但怎样才能创新和突出个人特点?也是众说纷纭。其结果是,在大众看来很多所谓的创新,都成了耍怪,而先生的书法艺术却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为什么?因为它做到了真正的继承和创新。而先生对于书法艺术,是特别强调在继承中有所创新的。

先生曾亲自对我讲过:“什么叫‘特点’?特点不是有意表现出来的。把古人的好处与自己的病处结合起来,那就是你的‘特点’!”又说:“什么叫‘创新’?你学习古人书法,一直到学习不动了,胡乱写的时候,那就叫‘创新’?”也许有人以为先生的观点很偏激,其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先生使用这种语言来强调“继承”古代书法优秀传统的必要性。在书写工具改变之后的今天,继承传统书法艺术尤其显得重要。有人认为,不继承就能直接创新,写出“我”的特点。先生认为,那种做法,会有“自我特点”,但恐怕和真正的书法艺术不会有多少关系。那么,先生的书法艺术是很有特色的,他的书法作品,不论到哪里,人们不用看他的署名,一望便知。人们常常说那是“启功先生的字”,就说明他的字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体段”,而这种“体段”的形成,就是他的创新。那么“新”在何处?其实还是有继承而来。大家都知道,先生有一个汉字结构的“黄金分割率”的说法,这个“黄金分割比例”实际上是他对大量的古代书法名作进行实际调查分析所得出的具有共性的结论,是把普遍存在的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把它变成书写准则。启功书法的特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来自于他始终坚持用“黄金分割率”来处理汉字的结构之美。而在笔法的运用上,启功先生也有他自己坚持的原则,这就是坚决不用“笔”代“刀”,用他的话说叫“一生师笔不师刀”,就是重视临写墨迹书法,不主张一味模仿“刀刻的碑帖”,那么大量的古代碑帖书法岂能不学习,当然要学。学习临写碑帖则坚持“透过刀锋看笔锋”。先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这叫做“蛤蟆不吃死蚊子”。先生书法里所充溢的生命活力与情感力就是由此产生的。先生基本上不写篆书和隶书,只写楷书、行书和草书。有一种书法理论,认为学习书法必须从源头学起,即从甲骨文、金文学起,再学习篆书、隶书,再学习楷书、行书和草书。先生不这么认为,他曾对我讲过,汉字的各种书体,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学写楷书不必从篆隶入手,相反,如果先学习了篆书和隶书,再学写楷书和行书,写出来的字一定不美观了。这个道理是先生在八十多岁以后给我讲的,以他数十年临池的经验和见识,应当不会没有道理吧。

选自《启功谈艺录张志和学书笔记》

Last Updated on Sunday, 22 July 201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