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简化与便捷。这种便捷在学校教学和青少年的生活中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课件代替了板书,博客代替了日记,就连一些高年级学生的作业也是在网上下载、网上提交。
现代科技设备的普遍使用,让书写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渐行渐远,这不免引人担忧,如果书写在中国人的儿时记忆里成为可以忽略的存在,如果书法的实用性尽失,即便书法作为一门必修课进入中小学课堂,又能在键盘输入的“无纸化”时代,为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增添几许薪火?
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键盘输入几乎替代了所有正式、非正式的文字书写,那些规范的印刷字体符合美观、清晰、易识别的阅读要求,书法,甚至硬笔书法的实用功能,都已经渐渐被键盘输入所取代,这种潮流不可逆转。那么书法是否会就此消亡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其原因是人们有视觉上的审美要求,人们仍然需要书法艺术,现代科技不可能取代人的创造力,不可能取代艺术的审美表达。
在当代,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文字审美观,许多印刷字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书法的一种延续。常见印刷字体中,宋体字、仿宋体字、楷体字都是由楷书逐渐演化而来,它们继承了楷书的形式和结构,保留了楷书的美感,并独成一家。电脑字库中,还有多种字体可供人们选择。
据统计,仅北大方正公司,截至2012年5月4日就正式发行了205款字体,这中间有一部分是现代的装饰字体,为数众多的仍然是传统书法字体,或是由传统书法衍生出来的字体,例如方正小篆体、方正隶书繁体、方正北魏楷书繁体、方正黄草简体等,甚至有些印刷字体是由不同的书家风格演变而来:方正瘦金书繁体源自宋徽宗的书法风格,方正启体源自书法家启功的书法风格。因此,可以说,人们对文字审美的要求没有改变,对书法之美的需求没有改变,并且希望文字的美感多元而丰富。
此外,键盘输入缺乏人类个性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因此现代科技不可能取代书法的艺术功能。艺术具有表情达意的特点,艺术创作中蕴涵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书法也是如此。以东晋书圣王羲之为例,他有若干作品摹本流传于世,每一件作品都各有特点,有的朴拙凝滞,有的轻逸流畅。其著名作品《兰亭序》是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下产生的,故前半篇笔法秀逸优美,而当提到“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后,笔法微变,显得凝重而激昂,虽然前后差异微妙,但足以看出作者的情绪波动对其作品的影响。又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其代表作《祭侄文稿》满纸怒与哀的情绪,将其痛失亲人的情感挥洒得淋漓尽致。
此外,作者的个性也体现在书法之中。有人性格刚直,有人性格矜敛,写出的字绝不相同。因此,书法的艺术功能除了文字的美感之外,更体现在作者通过书写留下的情感“轨迹”上,而毛笔和宣纸恰好是极其敏感的两种工具,在“牵丝连带”中,在“一气呵成”中,表达着作者微妙的心绪变化。这种时间性的美感是不可能用科技设备创造出来的。现在有一些文字设计服务网站,收集有大量书法名家的字迹,把它们拆散之后,可以任意组合,简单而方便,但是无论如何排列,都觉得呆板生硬,其原因是文字之间没有时间性和情感性,缺乏“一气呵成”之感。因此,现代科技无法完全代替书写,更不可能取代书法的艺术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书法教育应该偏重于审美教育,让国人从儿时便认识到汉字之美、书法之美,从而热爱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让学生枯燥地写字,加剧一些学生和家长“书法无用论”的错误认识。
面对现代科技发展的浪潮,人们既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高枕无忧。1839年照相机发明之后,有人曾担心绘画会消失,近200年的时间过去了,绘画仍然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照相机出现之后,绘画所发生的根本性审美变革。因此,书法的未来不会消亡,但一定会发生变革,那是为适应时代发展、审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切艺术都会随时代而变,但人们追求美的愿望将是永恒的。
< Prev | Next > |
---|
- 2014-02-01 - 中国古文物马文化的探讨
- 2013-06-27 - 贾平凹的书画观
- 2013-03-27 - 中国书坛之怪像 “官员书法”泛滥成灾
- 2013-03-26 - 欧阳中石:作字行文的先行者
- 2013-01-25 - 毛姆:从妇产科医生到大作家
- 2012-11-30 - 阅古杂谈:中国书法与古典家具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