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1212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书法论坛
欢迎您, 游客
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写意释怀,生生不息——中国书法艺术生命的思考
(1 人正在阅读本页) (1) 个游客
  • 页码:
  • 1

话题: 写意释怀,生生不息——中国书法艺术生命的思考

写意释怀,生生不息——中国书法艺术生命的思考 13 年, 10 个月 之前 #283

  • dingbusan
  • 离线
  • Administrator
  • 读书解惑
  • 帖子: 240
  • 声望: 1

作者:蒋平畴
中国书法艺术,异彩纷呈,有读不完的形态,让我们探赜索隐;有道不尽的意韵,教我们钩深致远。

(一)

  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之后,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大古老民族,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大步,约当纪元前一千年左右,在这四大国度里,人们唱起歌来,并将之纪录在文字里而流传到后代。

  这是闻一多先生在《文学历史动向》一文中约略说过的话。在这世界文明征记里,中国书法于闻先生所讲“猛抬头”之时,业已开始承载着华夏文明而一路铺展。它源远流长,既保持历史本色,又由于充满创造性的活力,每一时代都赋予其当代意义,因之,人们说它在几千年中华文化里成了活标本。它以汉字为依附,以独到而从宜的书写方式,敷衍出万千气象,呈现了别样精神,在其所形成的艺术世界里,似乎简简便便的这一笔那一画,经过微妙的整合,居然能够凸现出中国人尊崇的美学极致,蕴藏着可以教人无穷回味的智慧。这智慧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沃土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奇妙手法,展示了以人文精神和灵魂的传统艺术特质,有着说不清,道不完的“无限”,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路攀,实在有着太多的斑斓与瑰丽。那感觉方式、思维习惯、心灵境界仿佛那么恒定、悠远而神秘,但又这般多采、自足而亲切。历史的进程尽管此起彼伏,但它都在不断构筑美的殿堂,成为安顿人的心灵的港湾,这对于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来说,“都有一种回家感觉”,宛然黄河之水在心中流淌,抽之不去。

  也许我们今天去观照一个完整的传统书法世界的时候,好象所曾拥有的文化特征已经在“淡隐”,但这土生土长的书法,所一直具有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还在沿传,这个艺术世界,还会成为中国人赖以坚守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人们可以潇潇洒洒,或因寄所托,释放忧伤,或取诸怀抱,享受喜悦。然而,一个真正的实践者,欲明就里,探出其虚实幽微,作出相应判断与抉择并有所拓展,也绝非易事。要知道书法精神在当代意义下阐释,如何使其转化为自身的再造与自我认同的再生资源,既需勇气,又需毅力。要在深入的思考与不断价值求索中,酝酿成蜜,锻炼成金。清人刘熙载不就这样说过:“写字者,写志也。非志人高士,讵可与言要妙。”①志人高士,往往都具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倾向性。诚然,这一个倾向性不是一时冲动,也不只逗留于主观见解,而是综毕生之生活经验、文化教养与时代风尚而成,这必须不断地积累,而在这积累过程中,无论研习还是创造,应当具有自己的坚定的信念与饱满的激情。

  明人袁中道说“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有作始自有末流,有末流还有作始。”②在书道上,或囿于末流,或勇于作始,或互有转化,具体分析原因,有各方面因素,若统而观之,乃是各自具有的那一种倾向性的观念在起着决定性作用。毫无疑问,观念容许调整与变换,但在与书法结缘过程中,逐渐形成怎样的一种观念则不可等闲视之。作始观念或许有点俗,也不必犯愁,处理得好,也许能大俗即大雅,关键在于要具有一定倾向性,坚持了,比始终没有一点自己想法的好。当代书法,有学院派与回归派,有新古典主义与书法主义,有现代书法与新文人书法——现在用不着就对这些作太多的评头论足,也大可不必争出个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倒是不争的事实。

  理想书法家实际上是理想文化人,如何传薪,何以振铎,任重而道远,“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③能够具有纯洁自觉的作始,赋予生气活力,焕彩澄明是大有希望的。

(二)

  如果我们将一个书法家所锁定的理想说成是为了什么,那为了什么必然是理想者的出发点与目的地。基于此,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行程中,究竟要体现什么,让人看到什么,这就要求心中起码有两个着眼点:一性情,二技艺。

  在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里,文字的组合,作为语言文本,其功用与隐寓有其特定的旨归,但从艺术特质而言,表现的是一种情感,与音乐颇为仿佛,无怪人们常常将之喻为“无声音乐”。一帧具有书法艺术意味的作品,作者的心总在跳动,传染着一种情感,体现在作品里的是生命的跃动。千百年来,不断有人从山阴道上“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名唱与流水曲觞的“兰亭”遗迹里赢得了快意,书圣王羲之那一种风流倜傥、外美内慧得到了难以忘怀的意会。我们虽然无法在这一笔那一画中找到生命律动的一一对应点,可是一旦心有灵犀,都可以打破时空,如晤对面。因为每一帧属于作者的得意之作,那被虚拟了的真实正是通过这一笔那一画组合、铺展,挽住了时间,留下了心痕。具有真正意义的书法艺术作品,心痕的含金量是真诚。真诚本属与生俱有,然而,由于后天培养与保持的力度不同,以及相关因素差异,人们之间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表现,而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由于各种缘故而产生种种差别,但“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④强调主体修养,“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⑤,苏东坡不就这样慨叹:“天真烂漫是吾师”,视天真烂漫为一种理想,则需要主体具有高度的入情入理的摄合能力去化解与张扬。用水乳交融的佳构,去体达一种情致,这个情致的真实。被虚拟在作品中,所告诉人的往往会超乎意外,“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实际上已涵容了这种意外。面对作品,不少受众都喜欢弄个水落石出,好象非此即彼才是最满意的阐释,生怕误解,其实误解也是一种解,由此及彼,迁想妙得,岂不喜出望外?德国音乐家舒曼曾经这样说过:“哦!老天!到底会不会有一天,这些批评家不再喋喋不休地盘问我们想在创作里表达什么呢?你们还是去寻找平行五度,别再打扰我们吧。”⑥说的多好,对挽住时间,留下心痕的书法作品,我们还要问什么?

  体悟中国书法的宇宙意识,是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感应与时间意识是人的智能和体悟达到成熟的一种标志。“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书法家的笔墨运动,居然能够裁成一相,囊括万殊,渗透着体物入微的观念与联想,于巧智与隐意识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生命所在,在必然与偶然之间,找到了栖息之地,获得完全可以张扬开来的方式,这个方式的形成,一旦具有四两拨千斤的能耐,那生命的鼓点在作品里就会更加响亮。事实上,作为艺术家,不能没有高超的招数。在当今书坛上,有时人们羞于谈技艺,可是那看似既省力又恣肆,且能极其自然表现的功夫,何尝不是出生入死的千锤百炼才“死去活来”。艺高胆大,才会有意思,援翰濡墨,巨细精熟,远近出入能动静互济,而分行布白,润形生色,寄寓取意能情深调合,这是何等自在,提倡具有这样一种真功夫、活本领,甘苦相知,不亦乐乎?

  具备好技艺,兼有好性情,方不至于枉抛心力,技艺熔铸性情,才能推陈出新。真正技艺与性情的契合,往往不在胜人,而在自胜。应该指出,一个好性情,一个好技艺,切要在于一个“养”字,养浩然正气,得自在工夫。

(三)

  书法研习与创造,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实践者释放性情,运化技艺,同条共贯着自己的那一个倾向性,究其根底乃是生命的润泽与智慧的开启,这需要不断积累与体验,具慧眼,找感觉,悟门道,是殊难或缺的要点,从实践流程看,这三个要点,是交叉与互动的,容略加分解。

  俯仰古今,体察书法艺术意蕴,无论从宜,还是发现,自当不求功果圆满,但能寓赏存精,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倘在智慧之外美其名曰“创新”,在技巧和实用层次上可能带来某些功利效果,但智慧趣向并不归落在世俗功利上。势利化的智慧在向度上只能称为一种所谓的“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人一旦进入聪明圈套,那他的智慧的源头也就枯竭了,而本具有真正意义的艺术生命也就丧失了。的确,“目察秋毫之末者、视不能见太(泰)山,耳听清浊之调者,不闻雷霆之声。”⑦会古通今,违险夷之情,体权变之道,非鼠目寸光者所能为。书法之美妙,犹“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⑧惟具慧眼,才能悉其三昧。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何以“上”,何以“中”,何以“下”,靠的是“眼力”辨识。一个艺术家,没有形成一个独到的眼光,审视面临的一切,所做的将是平庸的。袁中道说的好:“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的确,有眼力,具智慧,才有可能出类拔萃。

  书法艺术生生不息,所形成美的世界,鸾翔凤翥,云到雨施,有朝晖晚霞,有沧海桑田,涵泳着人的生命形态与情感冲动,统楫着阴阳、刚柔、虚实┄┄,无论面对过去,还是走向将来,都需要我们在捕捉或者发现、酝酿或者传达的过程中,将所把握的万千种感觉集于一念头之间吐纳,或为笔墨所役,“秋毫未合天地隔”,或敞开心扉,“真如天上落将军”。梦笔生花,乃妙手与妙眼所见的一刹间,找到了完美的契合。《兰亭序》因景生情,《祭侄稿》因事激怀,《黄州寒食诗帖》抒写心境,《韭花帖》小叙雅怀,在各自随机性的兴会搦毫中,那种种微妙感觉在心无芥蒂的流程中化解了。如果将他们各属于自己的那一种笔墨感觉,置于各自一生作品作比较考察,我们将会十分惊讶,尽管他们笔墨意味有此一时彼一时的变动或发展,但那感觉脉络中始终萦绕着一以贯之的独特标举的气息。历览书法大家大都如是,在“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兴会之时,产生许多意外。一个有所作为的书法家,必须涵育着具有鲜明个性的感觉,才有可能充分张扬自家趣向,在有意无意之间,这个感觉就可能铺衍出意外。在炼就慧眼,找到感觉的过程中,能否臻入佳境,悟出门道,是至关重要的。

  弘一法师有一次在鹭岛南普陀寺谈书法,曾引用《法华经》一句话,并改了一个字,用之论述书法境界:“是字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法”改为“字”),在法师看来,世间无论那一种艺术,都是非思量分别所能解释的,离开思量分别才可以体悟,才能达到艺术最上乘境界。无怪他对僧众说“能十分学佛法,写的字也可以十分进步”,可不,“事境俱忘,千山万水,”⑨“信有十分,疑有十分,  疑有十分,悟有十分,”⑩门道何在,指向何方,全由你自己体悟。

  戏剧界有傻把式,假把式,真把式之分,书坛亦类似。能写能悟,以至应目手熟,有了感觉,心精意会,别具慧眼,畅神觉醒,悟出门道,成了真把式,那明灿灿的书法世界,不就“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⑾

(四)

  中国书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旺盛的创造力,追究这个创造力背后最直接的文化根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易传》中所曾提倡的刚健有力、日新盛德、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支撑过多少人的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在这个自我实现的人生旅途中,不知要跨越多少苦涩与快乐并存的门槛,理想实现谁不渴望,但事与愿违,随时可能。一入魔道,终身苦海,从艺者对此应有忧患意识,并具备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逾越各种障碍。在书道上,各人进取听任所便,但防患未然,戒卑、戒躁、戒俗、戒贪务须一一应对。

  历史上多少志人高士终其一生坚持真理,坚信自己,不折不挠,不竭进取的恢宏气概教人为之动容不已。一个书法家如果能够移用这种进取精神烛照自己艺术发展,就不会患得患失,而是大道直行。当然对于任何一位从艺者,即便是奇才,都无法确定自己能做到独一无二,可是勾画起自我蓝图,不但可以,而且必要,要确立自信,祛去自卑。也许所勾画的蓝图,是个梦,但心中升起了太阳,充满活力,上下求索,义无反顾。很难想象,从艺者一举手,一投足,顾望四惑,心情怖畏,究竟会做些什么。戒卑,则应该勇敢面对,志存高远,“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惊世俗,浑是胆,敢与造化争纤毫。

  唐太宗曾说“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还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无论研习,还是创作,应当心静气舒,古人“书无百日工”的经验总结,讲的是研修书法的长期性,殊难短平快,实在是急躁不得。戒卑乃敢于塑造自己,但探究书法三昧欲速不达,要不断修养,应当戒躁。前人云“书是君子之艺。”⑿君子自信,但不自以为是,五岳之外,别有他山,向内开掘,向外求知,见贤思齐,锲而不舍。书法若一味囿于小技,必陷于泥沼难以自拔,“胸中原有云烟气,浑洒全无八法工”,刘熙载评王羲之书法“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确,右军的质朴与文采,劲健与婀娜,雄伟与妩媚,法则与自由,对立与和谐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体系,既宁静高雅又潇洒风流,那字里行间殊难找到一丝“躁”的气味。当代书坛,虽不乏急功近利现象,但苦行僧有之,探险者有之,对此已有许多人士开始平矜释躁,静心思考,调整步伐。[page1]
  • 页码:
  • 1
页面处理时间: 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