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书:亦称“楷书”“正楷”“真书”。“正书”是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正书始于汉末,为魏晋通用至今的一种字体。其笔画平整,形体方正。《宣和书谱》称:“汉初,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石刻间染为正书。降及三国锺繇,乃有《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晋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世人所追随。”
行书: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需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备。”
榜书:亦称“榜署”。泛指书写于匾额上之大字。古称“署书”。汉代萧何用以题“苍龙”、“白虎”二阙。今亦称“擘窠书”。
擘窠书:大字的别称。古人写碑为求匀整,有以横直界线划成方格者,叫“擘窠”。唐代颜真卿《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称:“前书点画稍细,恐不堪经久,臣今谨据石擘窠大书。”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称,“书有擘窠书者,大书也。擘:巨擘也;窠:穴也,即大指中之窠穴也,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也。小字、中字用拔镫,大笔大书用擘窠”后用以泛指大字。
漆书:以漆书写的文字:相传在孔子住宅的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以漆为之,故名。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漆书壁经。”书法形体:清代金农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
指书:亦称“染指书”。用手指蘸墨作书,北宋时已有。马永卿《懒真子》载:“温公(司马光)私第在县宇之西北,褚处榜额皆公染指书。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指头微曲,染墨书之。”学习指书须在笔书具有相当造诣后攻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