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书法论坛
欢迎您, 游客
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缺失与中国书坛的乱象
(1 人正在阅读本页) (1) 个游客
  • 页码:
  • 1

话题: 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缺失与中国书坛的乱象

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缺失与中国书坛的乱象 12 年, 4 个月 之前 #634

  • sunny
  • 离线
  • Administrator
  • 帖子: 119
  • 声望: 0
我们说,中国书坛的昨天,由于缺少统一的书法评判标准,书法的评判品评玩的是一种“锯、锤子、剪子比本领”的游戏,我们称之为“锯锤相较”的时代。今天的书坛又如何呢?我们说,仍然缺少统一的评判标准,书法的评判品评形式有所改变,但根本未变。中国书坛的今天,书法的评判品评则玩的是一种“锤子、剪子、布”“猜、咚、吃”的游戏,我们称之为“锤剪相欺”。

“猜、咚、吃”这个游戏想必大家小时侯都玩过。锤子、剪子、布三者按照各自的属性,是不能直接相比的。但人们要求他们比,而且必须比出一个胜否。怎么比?还是人聪明,想出的解决办法是,去掉它们的其它功能,只保留其中的一项功能,而且人为地赋予他们必须能够循环相欺。一个原本复杂的问题,就这样简单地解决了。“猜、咚、吃”游戏就玩开了。

“锤子、剪子、布”相欺的实质是什么呢?一是没有统一标准;二是可以有裁判;三是多厢情愿;四是有相较结论。今天的中国书坛,书法的评判品评情况如何呢?一是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书作的优劣由评委说了算。评委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评委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二是有裁判。这个裁判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即评委会。三是多相情愿。组织者、参评者、评者全都是自愿的,没有一个是不情愿的。四是有评比结果。评比的结果是由评委们最后得出的,而且梯次分明。将今天中国书坛书法的评判品评与孩子们玩的“猜、咚、吃”游戏两相比较,四个要件全都相同,没有什么区别。

由于中国书法的评判始终缺少客观的书法评判标准这一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根本评判品评要件,这就相当于认可了书法评判品评中主观随意性存在的合理性,这就决定了这种评判品评是一种缺少可信度的评判品评,这就预示了这种评判品评无法得出公正、公平的评判品评结果。又由于这种评判品评中的“认可”、“决定”和“预示”还要以书坛裁判的权威作保证,那么,就决定了今天中国书法的评判品评较之于昨天中国书法的评判品评就更糟、更坏。除了保留和继承了中国书坛昨天书法评判品评中的缺点和毛病外,反而增加了一条,这便是书法评判品评中的腐败。

中国书坛的今天,各种书法的展事赛事多如牛毛,客观上又为书家们“锯锤相较”搭起了一个“擂台”,使得书家们相互之间的“较争”更为激烈。书家们为了能在这个“擂台”上亮相,进而在中国书坛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有自己的名份,不得不打造自己、包装自己,以便引人注目。书家们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出各种风头,这家那家、这派那派、这风那风,这书那书、这现象那现象,等等等等,形形色色,应有尽有。形式在不断变化,版本一次次翻新,但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各自对自己的“锯、锤子、剪子”进行一番打造和外包装而已,并没有涉及到书法评判品评以及书艺的提高等书坛中的实质性问题。

中国书坛的今天,评委们的出现又如何?改变的只是锯、锤子、剪子们各自说好不算,得由评委们说好才算。评委们又怎么样呢?书法评判品评没有评判标准让他们怎么样评?只有凭感觉、凭良心、凭主观臆断了。评委们各自也都还有各自的喜好。有“善用锯”的,有“惯抡锤”的,还有喜欢“使剪刀”的。“锤子”遇到了“锤子”,粘上了,就可能得奖。“锤子”遇到了“布”那你就倒霉了,一定是被驱逐出局的对象。同理,“剪子”得遇到“剪子”,“布”得遇到“布”,遇对了算你走运。否则,遇错了,你就倒霉。我们说,这样的评委其书品和人品是无可厚非的,应该还算是一些好的评委。不可否认还有一些书品人品比较差劲的评委,凭感觉、凭良心、凭臆断他们远不及唐太宗、宋高宗。但论及私心杂念和歪门邪道,他们又远远超过了王献之和米芾。唐太宗、宋高宗人家是皇帝,什么都不缺。这些评委们缺的东西很多。一缺“粉丝”,二缺名利。按说评委们已经是书法名利的博得者了,但是他们还远远不够。在书法名利的驱使下,这些评委们的个人观点和己见可以膨胀到极点,可以完全不考虑被评者书作的好坏。头脑里只有一个概念,只认门徒、认“粉丝” 、认贿赂。

由评委们说了算,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使得情况更为复杂。原来书家们之间的“锯锤相较”之外又多了一层与评委们之间的“锯、锤子、剪子”“相粘”的关系。一段时间的“锤剪相欺”后,《兵法》引入了书道,社会关系学进入了书坛,书坛蘖生了腐败。“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功夫在书外”。书家们的负担加重了,练字习书之外,还得学习“诡道”,还得实践“社会关系学”,还得为书名的博取去破费。

中国书协每一次大赛的评委们基本上都是公开的,一些评委们为了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裁判权,有的赛前就开始自我宣传了,就办起了培训班。这对于那些“聪明”的参赛者来说,无疑就是“天赐良机”,而对于那些“愚钝”的参赛者来说只能是过眼烟云了。有聪明的参赛者,便主动放弃自己原来的本领,改习与实力评委同类的本领,与实力评委“相粘”,结果还就真的能奏效得奖。还有更聪明的参赛者,干脆就不在书上下功夫了,而想方去设法去贿赂有实力的评委,只要贿赂到位了,也能奏效得奖。什么是有实力的评委呢?就是评委中的头,他们有串通其它评委的能力,通过相互之间的打招呼能串通到某某参赛者得奖的足够票数。

现在可以对以往的展事赛事作一番审视。作为群体书法水平的普及和提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的。作为个体书法水平的评比则是不公平、不公正的。获奖者不一定是好作品,出局者不一定就是差作品。这样的现象我们已经经历过了,看到过了。人们对这些已经见怪不怪了,在无奈中只好忍耐了。不管书法家们的意见有多大,骂声有多高,统统无济于事。只要书法的评判标准这一书法评判品评中最为根本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书法的评判将永远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古往今来,书坛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说根本的原因在于书法的评判没有严格的、客观的、具体的评判标准,缺少一把刻度分明的硬尺子。每一位书法家,每一位书法评判家各自有各自的标准,使用的是一把既无刻度,又可任意延缩的橡皮筋尺子。而且还都觉得这把橡皮筋尺子好使,对自己有利。拿不到的想拿到,拿到的就不想丢手。用一把橡皮筋尺子去衡量一个书法家的书作水平,不要说得不出准确值,连近似值都得不出来,很可能得出的是相反值。书坛的诸多混乱,追根溯源,皆出于此。

中国书法的评判品评能不能找到一把具有刻度分明的硬尺子?我们说完全可以。我们的话头是从“锯、锤子、剪子比本领”说起的,现在再接着这个话头往下说。小学的时候我们学习语文,知道锯、锤子、剪子的本领都大都不大,各有各的用处。中学的时候我们学习数学,知道它们属于不同的类,不同的类不能比较,没有可比性。大学的时候学了高等数学,知道不同的类不能直接比较,但通过“换元法”将其转化为同类后即可以比较。什么是“换元法”呢?就是两个不能直接比较的量要进行比较,可以找一个同时能和这两个量相比较的量,分别进行等价替换让其变为相同的量,这时候便可以比较。比较的结果再还原到原来的两个不同量。有人说书法作品的书体不同,具体书作面貌千变万化,很难比较,无法比较。试想如果我们将高等数学中的“换元法”这一思路和方法引入到书法作品的评判中,制定出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并将其应用到中国书法的评判品评中,问题不就解决了!

现实中已有许多这类问题得到圆满成功解决的实例。比如商品的交换。最初的“以物易物”就很不公平,后来出现了“通货”,情况就好了许多,到了“货币”的出现和使用后问题彻底解决了。毫无疑问,这里的“通货”和“货币”就是“换元法”中的那“中间元”。商品交换过程起初不一定是从数学的思想出发的,但最终结果却归到了数学的概念。现在回过头来再用数学的概念解释当初的商品交换,问题就简单多了。如果商品交接之初就引入数学的概念,用数学中的这一方法去解决问题,那么商品的交换中,“货币”的出现不知道要提前多少年,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不知道在多少年以前就是今天的现状了。

高考数千万人考试,不看你是不是来自名校,也不看你是不是出于名师,只用分数说话。无论是高考的“状元”还是“孙山”,没有互相之间不服气之说,各个中学也没有相互诋毁之意。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今天的高考包括作文评分制定有客观的评分标准,有一把刻度分明的“金钢尺”,使得高考的分数显得公平,确保了这一考试的信度。书法作品非常类似于作文,高考作文能制定出一套客观的评分标准,书法作品为什么就不能制定出一套客观的评判标准呢?

中国书法发展了几千年,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习字作书上有这法有那度,有这规有那则,单单就在书法作品的评判品评上无法无度,无规无则。这难道不是中国书法的最大悲哀吗?外国的体操能成为国际体育比赛的项目,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迟迟不能进入国际赛事,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而今的中国书坛,书法的评判没有标准,缺少信度,评出的结果无法让大家信服,社会不予认可,书画市场予以排斥,这些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吗?我们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工作者,不能再沉默了,也不能再回避这一问题了,应该直面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问题。只有这一问题的解决,中国书法才有望走出在缺失了书法评判标准下进行评判品评的这一历史怪圈,中国书坛以往的书法评判品评的乱象才可告之结束。

尽管“今天” 中国书坛书法评判品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然而“今天”中国书坛之书法的评判品评较之“昨天”中国书坛之书法的评判品评那可是大大地朝前迈进了许多步。“今天” 中国书坛书法评判品评存在着的这些问题和弊端孕育了中国书法评判品评的希望“明天”。多方情愿,有裁判,有权威性,这些都是中国书法评判品评的“昨天”所没有的,正是中国书法评判品评的“明天”所需要的,距离理想的中国书法评判品评的“明天”,仅仅只差了关键的一步:客观的评判标准。只要向前再迈上这么一步,“今天”书法的评判品评中的诸多问题连同弊端均能得以解决,中国书法的发展就会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希望中国书坛书法评判品评的“今天”能尽快结束,中国书坛书法评判品评的“明天”能早日到来。
  • 页码:
  • 1
页面处理时间: 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