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0328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书法论坛 论坛首页
欢迎您, 游客
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独树一帜是此家 - 陆维钊 篆书轴欣赏
(1 人正在阅读本页) (1) 个游客
  • 页码:
  • 1

话题: 独树一帜是此家 - 陆维钊 篆书轴欣赏

独树一帜是此家 - 陆维钊 篆书轴欣赏 13 年 之前 #515

  • dingbusan
  • 离线
  • Administrator
  • 读书解惑
  • 帖子: 240
  • 声望: 1
20073836982353.gif

陆维钊录鲁迅文篆书轴


  陆维钊的书风是以追求“浑穆奇古”为特色的,而且以其“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面目,在20世纪的书坛独树一帜,谓之“蜾扁体”。此种书体的称谓同“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板桥对自己书法的称谓有着一些自诩,在创作中亦有着一些过分“刻意”标榜的成分,几坠俗格。陆维钊之“蜾扁”,较之板桥书,其本身在体现取法多元性的同时,又流露出一些学问性的创造。沙孟海尝谓陆书“自有机杼,敢于创意”、“不求形似,自用我法”、“纯乎学人手笔,饶有书卷清气”。其书取法广博,上追《三公山》,中溯“二爨”,下纳三代金文、石鼓、简牍、帛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陆维钊在20世纪书坛上的盛誉,似乎并不是书法创作的成果给他带来的。在上个世纪中下叶,相比美术学科的独立性,书法只是一个从属于美术的附带学科。尽管今天的书法专业已有了博士、博士后,但若无陆维钊的首倡之功,不知现在书法教育是个什么模式。他首开先河地在美术院校中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所培养的一批书法精英已成为时下书坛的中流砥柱。这是陆氏成就盛名的基础,亦是其为书界薪火传承所做的巨大贡献。

  我们这里欣赏到的是陆维钊录鲁迅文篆书轴,此作系纸本,凡5行,计46字,纵95厘米,横34厘米。此作系陆维钊所擅长的“蜾扁篆书”。在创作中,陆维钊所追寻的是一种阳刚大气的笔致。其下笔有若苍松怒岩,雄浑挺劲,势重力沉。陆维钊在创作中的狂悍用笔在20世纪的书法大家中亦是独树一帜的。同清末以降一味尊碑的康南海相比,陆维钊更多的是在书写中尽情遂性。陆氏在创作中未有对金石气有着过多的强调,而是追求一种粗犷但不粗野、狂悍但不狂怪的碑系审美意趣。碑书尚质。其书结体旷达,但不松散,如此作中第一行的“他”字,第二行的“相”、“后”、“别”,第三行的“说”、“将”、“他”等字,已将结体妙法展现到极致。碑系书法强调锋颖入纸涩行,亦即“中实”,最忌“中怯”。陆维钊在此作中,用笔凌空取势,抢锋杀纸,行笔中锋颖的变化将“一波三折”的碑系笔法发挥到一个甚高的境界,遂使此作气势虽强,但尚未落入野霸之流,这是其广厚学养滋润其书之故。

  陆维钊尝有“学碑以强其骨,学帖以养其气”的书学主张,具体到创作中,他又有一种为标榜其书一味取扁,而将字形结构向横向伸展,以求张力的取向。虽然此种取势增强了其书的横式感观效果,但使整体行气有一种窒塞失度的潜在危险。此作两行题款为碑系的行草,笔势连绵回荡,劲健多姿,其内部张力似较其所标榜的“蜾扁体”更有意趣。20世纪中后期的书坛,陆维钊大抵走的是一条化碑融帖、广收博采的书路。此种取法,使陆氏“非篆非隶”的书体没有造成释读上的生僻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又未尝不是陆氏“化古为新”的一大创举。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劭翁,浙江平湖人。1920年入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学习,毕业后在清华研究院、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校任教。早年主攻文史、汉魏六朝文学及清诗,嗜翰墨,对甲骨、金文、小篆、隶、楷、行、草无不潜心研习,碑帖兼取,尤得力于《石门颂》、《石门铭》、《天发神谶碑》等,至晚岁熔为一炉,独裁新体,风貌自具。上世纪60年代后执教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亦擅山水、花卉、治印。著有《中国书法》、《陆维钊文史杂著》等。
最后修改: 13 年 之前 由 dingbusan.
  • 页码:
  • 1
页面处理时间: 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