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Forum
Welcome, Guest
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

散谈当代书法艺术的创作 - 郭继明
(1 viewing) (1) Guest
  • Page:
  • 1

TOPIC: 散谈当代书法艺术的创作 - 郭继明

散谈当代书法艺术的创作 - 郭继明 13 years, 1 month ago #373

  • dingbusan
  • OFFLINE
  • Administrator
  • 读书解惑
  • Posts: 240
  • Karma: 1


  书法创作,是一个内涵深广、操作复杂、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书法作者书学功力、个人才情、审美取向、风格定位的集中反映。书法创作经过了从小书斋走向大展厅、从文人圈子走向大社会,并走向相对纯粹的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书法的审美方式、创作观念、形式与技法的变化在历次国家级书法展览中都有表现,通过抒发性灵,塑造人格,表达个体人生的感悟,当代书法创作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当代书法作者群体也日渐壮大、成熟。

  一、创作的两种心态

  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最早提出:“夫书,先默坐静思,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说的是书法创作是一种虚静态。韩愈道:“昔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又道出书法创作为一种炽情态。简单地说书法创作包含有意性书写和无意性书写两种心态。

  1.有意性书写

  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泻泄消极情绪。但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往往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创作者总先考虑每个字的结构,使这些字本身产生合理的形态,再把临摹得来的线条加以理解,考虑全盘的章法,甚至作品风格、流派、趣味、情感、境界等都要思考,最后进入创作的角色。如沈尹默写字同样内容要写十几遍,即为创作而创作的理性作品,便是有意性创作。甚至作品的细节也被关注,当然“细节”是书写者基本功的具体外在表现,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书写出出神人化、见微知著的“细节”来,这种心态往往反映在一些沉静的作品里。

  2.随意性书写

  书法的终级目标是自然而天趣。内容、字体、章法甚至用笔、用纸、用墨都无所限定,信手偶然书写。这种创作注重大章法、大格局、大气势,注重神来之笔、天趣、生动。逸少、鲁公、景度、苏轼等书法一挥而就,留下珍迹,一切趋于无形,他们即兴挥毫,以书迹写心迹,率意抒性达情,正如苏东坡自诩“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宋代的朱长文也说:“栖迟卑冗,壮猷伟气,一寓于毫牍间。”这便需要一种天然的随意性书写。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说:“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正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汉·蔡邕)有了任情恣性的条件,然后书之就会出佳作,这种心态往往表现在动势较强的作品中。

  当然,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这两种心态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所谓有意无意、有法无法之间的创作,只是谁重谁轻的问题。

  二、创作的的两大系列

  1.纯粹性

  纯粹即为纯碑味、纯帖意、纯品格、纯境界,如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曹宝麟、张海、黄敦、林岫、孙伯翔、周永健、李刚田等名家,以古为新,儒雅风流,实为当代书家之翘楚。有的高校提倡准确地临摹而运用于创作,强调其纯粹性,成功者如汪永江、陈忠康等,他们在传统之上所取得的高度也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从运笔的精确、线条韧性,细微的表现丝丝入扣,气息静雅,不难看出其理想化的追求。作品处处也表现得很完美,很纯净。

  2.综合性

  相对于纯粹既是杂取种种,似像非像,面目上既可碑兼碑,也可帖融帖,还可碑帖兼容,有的还注入绘画性、写意性,技法上丰富了,章法上拓宽了,境界上似乎也高了,如王镛、何应辉、石开、曾翔、于明诠、李文岗、文永生、刘新德、李强等书家,他们打破结字的程式化,加强线条的雍容内敛,注重书法的书写性及抒情性。有的重构成,成功者如刘彦湖、徐海、邵岩、古泥等,作品透露天然稚拙的形,流丽天趣的线,散漫的神采,变形达意,张扬自我爆发力、想像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凸现艺术个性。

  三、创作的四种需要

  1.需要深入传统

  只有深入学习传统,才可能窥见源头之博大,明白创新之法则。通过学习,检索历史,锻炼功力,蜕化出新。真正的优秀艺术必然产生自对传统的深入继承上。书法的传统包涵在形式之中的观念、精神等抽象特征,它能深层次地反映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当代书法艺术创作,要立定脚跟,举一反三,找出自己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性情作出选择。从国展中不难看出,部分作者的创作表现深入传统不够,理解不够,定位不准,有杂糅现象,翻版现象。“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朱履真《书学捷要》),有些作品,少有传统经典作品的痕迹。即便是一些探索性的作品也应该从传统中跳出来,只是跳得高些而已,它的某些特征还是应该来自古人。诚然,学古人只是一种手段,学习传统也绝不是照抄传统,否则将成为无法进展的“书奴”、“书匠”。只有结合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个性、气质、学识才能也才会搞好创作。

  2.创作思维能力需要调整

  书法艺术需要人通常的三种思维: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但当代书法创作更需要具备宏观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当代书家应该以宏观思维去审视广袤的书法史,在浩如烟海的书法作品面前如果缺少宏观的哲学思考能力,那么他的艺术追求将茫然不知所措,所谓“厚积薄发”,关键在“发”,主要是找准自己的点。他们还应该有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靠一时顿悟很难创造出有影响力的佳作,也很难成就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因为时代前进了,艺术领域并非古典式的宁静,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用逻辑思维方式找准目标,不乱手脚,确立自我。

  3.需要激情更需平静

  元李衍论述道:“握笔时,澄心静虑,意在笔先,神思专一,不杂不乱”。只有静虑,方可神思;只有专注,方可专攻,方可不杂不乱。不杂,则品相好;不乱,则下笔有规律,令人爽心悦目。从而配合神思,才能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效果。悲庵云:“息心静气,乃得雄厚。”看来书法创作更需自我调养,将息胸襟。书法创作需要激情,更需平静,没有平静,作品难以上品,在八届国展中陕西出现左锦朝这样为书法捐躯的青年书法家,的确可列入书史,也很让人在处理生命、艺术、名利之间引发深省,当代书法创作需要锲而不舍,更需冷静,静能通神,左氏当初在出租房里如果多几分静气,少一些激情也许就没有载入史册的机会了。书法创作时应该是心静、宽松、随意,以达到得心应手、灵心焕发的境界。

  4.需要出新

  意味上的古雅、古厚、古趣固然重要,而形式上的新变和审美上的新颖感不能忽略,但艺术最根本的,是与众不同,是想法新、风格新。在国展中形成的钟王风、章草风、王铎风、汉简风、楚简风、敦煌风等普遍现象面前,要有点高深思想,有了它才能让艺术产生无限生命力。古人说:“笔性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关键在性情,宋代的朱长文在评价颜真卿和虞世南的书法时亦体现了这一思想,他在《续书断》中写道:“呜呼,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庙堂宰天下,唐之中叶卒多故而不克兴,惜哉!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学术渊博,论议持正,无少阿徇,其中抗烈,不可夺也。故其为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柔而莫渎,如其为人。个性差异导致书法风格的不同,找出自己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个性作出选择,“体于自然,效法天地”,并能将“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而又沉着痛快”,以及将“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丧乱帖》、颜真卿的《争座位》、《祭侄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黄山谷的《花气薰人帖》乃至于右任的《正气歌》、李叔同的《悲欣交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林散之的《论画诗》都是书法艺术的杰作,都有其鲜明的独特个性色彩。

  5.需要才气、灵气、大气

  纵观历史上卓有成效的书法家,都富有才气,王羲之精画善文。欧阳询史书说他“敏悟绝人、博贯经史”。颜真卿,凭借他过人的才气引发了继二王之后的书史革命。苏东坡的诗、词、散文代表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绘画开文人写意画派的先河,书法则以“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成为尚意派的先锋;徐渭更是奇才兼全才,诗书文章、丹青戏剧都有极高造诣;弘一更堪称奇才,善诗词、精绘画、通音律、工金石;当代书法家们应该以他们为典范,提倡书者学者化,当然时代前进了,竞争激烈了,还是要以书内功为主,书外功为辅。

  创作书法是书法者本身对书法的感觉,灵感状态是“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的“天人合一”状态,灵感爆发的结果是创造出完全合于“自然造化”的艺术作品。表现自我,回归自然,倾听自己心灵的独白、体察大自然生命的气息,而这些是书法家创作时必需的条件。

  大气与宽博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它使我们个人情感得以升华,超越时空,实现永恒;我们的艺术情感在时代浪潮中会更成熟、更大气、更丰满。“文以气为主”,创作时还应该努力追求文雅与大气的结合,让大气的书风占主流,要多透出时代昂扬奋进的气息,泼洒书家豪情,相对于其他书展,首届大字展更体现了这种倾向。

  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说:要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艺术家,靠举办展览、收集资料、做培养工作是不够的,一定要透过蜕变期间的自由行动去理解文化……以自由的精神走向天堂。

  参考:

  ⑴汉蔡邕《笔论》。
  ⑵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⑶宋朱长文《续书断》。
  ⑷明项穆《书法雅言》。
  ⑸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⑹法国西蒙娜《第二性女人》。
  ⑺《书法》2005.1。
  ⑻《书法报》2004.5。
  ⑼《书法报》2003.12。
  ⑽《中国书法文化精神》王岳川。
  ⑾《李刚田八届所思》郭继明。

  原载《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5年第04期
Last Edit: 13 years, 1 month ago by dingbusan.
  • Page:
  • 1
Time to create page: 0.10 seconds